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第1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第1

ID:20299543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1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第1_第1页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第1_第2页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第1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第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居环境中的园林

2、第1... 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是人聚居借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园林设计师要介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和园林均需强调中国特色和综合性。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而万变不离其宗。关键字:风景园林;人居环境;综述;城市化;中国特色LandscapeArchitectureinHumanHabitatEnvironmentKeyanHabitatEnvironment;Summary;Urbanism;ChineseCharacterAbstract:Landscapearchitectureisthebesthumanhabitatenvironm

3、ent.Cityisthelivingenvironmentofpeopleandplacefordevelopment.Landscapedesignersshouldtakepartincitymasterplan.Chinesecharactersandprehensivenessshouldbeemphasized.Inheriting,creating,andkeepingupesisthemostimportant.1园林是最佳人居环境自有人类便有人居环境。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人类仍然在探索合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趋势不

4、仅在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20世纪末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北京宣告的《北京宣言》中指出,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设在绿色中”,足见城市绿化和园林在人居环境中不可代替的重要性。未来发展的方向,则不仅在人居室内环境,更侧重于人居室外环境。人居环境广义可至太空,中义为城市及农村,狭义可至居住小区乃至住宅,无不与环境发生密切的关系。中国人居环境的理念是文化的总纲“天人合一”之一脉,强调人与天调,天人共荣。其中也包含“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等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即使

5、创造艺术美,也是“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管子·五行》)。因此中国古代有“天下为庐”之说。其中主要是体现用地之地宜,兼具顺从与局部改造的双重内容。生产是手段,经济利益不可片面追求,我们的目的是持续发展的天人共荣、兴世利民。园林却不是自有人类就有的。人类初始,居于自然之中而并未脱离自然。随社会进步,人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需求自然的时候就逐渐产生了园林。古写的“艺”字是人跪地举苗植树的象形反映。人不满足于自然恩赐的树木,而要在需要的土地上人工植树,这是恩格斯所谓“第二自然”的雏形和划时代的标志。在园圃等形式的基础上发展出囿、苑和园,在西晋就

6、出现了“园林”的专用名词。现代的中国园林概念是要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和文化内涵融为一体,为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谋福利。园林学从城市园林扩展到园林城市、风景名胜区和大地园林景观,园林是最佳的人居环境。园林不仅要为人居环境创造自然的条件和气氛,于中也渗透以人文;人们不仅从自然环境中得到物质享受,也从寓教于景的环境中陶冶精神,获得身心健康。2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的主导作用我国目前约有660个城市,预计不到10年要翻倍,即1200多个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大建设、大破坏”改为“大建设、少破坏

7、”是首当其冲的现实问题。我们只有一个和其他生物、非生物共有的地球。城市规划专家将城市规划划分为6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环境建设阶段,第六阶段为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如何体现呢?应明确城市是人类聚居,借以生存、生活和持续发展的环境。因此在城市化的同时,也要使城市社会生产和自然环境同步协调地发展。补偿20世纪对自然资源“大破坏”的损失,并在原基础上重建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应由城规专家担纲,协同生态、建筑、园林、文物等各有关方面专家共谋综合性的总体规划,而且要各学科专家从专项角度介入总规。首先要切实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除了必要的石材开发以外,杜绝炸山毁林、围水造地等激

8、发天怒的破坏性建设。即使开采石材也要避开城市中心城区,在相对隐蔽的地带进行,而且要认真学习中国古代有益的经验。如绍兴东湖、广东西樵山等采石场,遵循一定设计原则,有计划地开走石方,留下一个山水空间。绍兴东湖还结合采石于石壁上开了一个桃花洞,并在洞两旁天然山石上镌刻了一副对联:桃三千年一开花,洞五百尺不见底。在起伏的丘陵用地上规划街道时,建筑不宜照搬平原上方格网式的体制。应是路随山转、因山构室,总体上一定要人工服从自然。《园冶》说:“假如基地偏缺,隣嵌何必欲求其齐”,“多年树木礙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山水、古树名木和一切自然景观资源都难以移动,而人是活的,可以

9、在总体上因地制宜地规划街道。但在局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