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ID:20427350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_第1页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_第2页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_第3页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_第4页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Y第二A教,育Q资a源网第22课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Y第二A教,育Q资a源网第22课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Y第二A教,育Q资a源网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

2、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

3、,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板书设计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  (2)拓跋珪建立北魏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  (2)改革的主要内容  (3)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4、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结合113页的插图《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讲述。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出现了内迁的高潮。当时内迁的民族很多,主要有5个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在旧史中,他们被称为“五胡”。其中匈奴大致分布于今晋、陕、甘地区;鲜卑散居于今辽东、辽西、内蒙古、山西、甘陇一带;羯居于山西南部太行山;氐先居于川、陕、甘交界处,后南入川、东入关中;羌则由甘、青进入陕西。内迁总数,据《晋书•文帝纪》称有800余万口,虽未必全部进入中原地区,但入居中原地区的不

5、在少数。他们内迁居,与汉族民众杂处,开始过定居的农业生活。  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再度陷入混乱。从公元304年刘渊建国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这130多年中,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和汉族官僚地主,在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其中主要的有16个,历史上叫做“十六国时期”。因十六国政权多是匈奴、鲜卑、褐、氏、羌5个少数民族上层分子所建,故历史上又称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建国的不都是“五胡”,还有汉人建立的。  二、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国,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亦称拓跋魏、元魏、后魏。398年,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

6、城(今山西大同东北)。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西晋末年以来135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从拓跋珪传到第六代时,又出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卓越人物,即孝文帝拓跋宏。他与他的前辈不同,武功虽不显赫,政治上却很有作为。在他的一生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活动,史称为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时实行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孝文帝(471—499年在位)继位时年仅5岁,由冯太后执政,故前期改革(484—486年间)由冯太后主持,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后期改革在公元494年迁都洛阳之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483年,下令禁止鲜卑

7、人同族通婚。  484年,颁行俸禄制,禁止官吏自行向农民征税,统一财政收支。  北魏初年规定,地方官不论其治绩如何,任期都是六年,期满离任。因此,许多官吏对治理民事毫不热心,却竭力追求个人财富。有一次,孝文帝问臣下高祐:怎样才能使盗贼平息呢?高祐回答:盗贼,也是人。如果地方官很称职,治化有方,就不会再有了。孝文帝听了深以为然。这可见孝文帝对吏治问题的重视。为了整顿吏治,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实行俸禄制。公元484年,魏颁布法令,正式规定“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