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鲍勃· 迪伦

谈鲍勃· 迪伦

ID:20440081

大小:5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1

谈鲍勃· 迪伦_第1页
谈鲍勃· 迪伦_第2页
谈鲍勃· 迪伦_第3页
谈鲍勃· 迪伦_第4页
谈鲍勃· 迪伦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鲍勃· 迪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鲍勃·迪伦1.鲍勃迪伦的诗歌不是传统的印刷诗歌。诺贝尔文学奖为何颁给了鲍勃迪伦?  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没按常理出牌颁给了一位几乎默默无闻的俄罗斯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而非作家)。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样没按常理出牌,授予了一位美国75岁的摇滚民谣歌手,一位非文学人士。这不是出人意料,那叫极其意外。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折合约610万元人民币。英国立博等博彩公司近年开出的热门人选屡屡夺魁,使人们习惯从排在博彩榜前列的作家中搜寻获奖者,而鲍勃迪伦,则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名字。一脸褶子的鲍

2、勃迪伦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1901年以来主要以歌手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评委会给鲍勃迪伦的颁奖词是: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自1993年小说家托妮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鲍勃迪伦是20多年来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这个结果不乏质疑,对有些人来说,那感觉可以说极其意外。  鲍勃迪伦的诗歌不是传统的印刷诗歌,难怪,诗人欧阳江河这样写道:鲍勃迪伦是一个有着诗人气质的民谣歌手,但不是经典意义上的诗人。来自2016年10月14日《新闻晨报》的报道称,《收获》杂志副

3、编审叶开在朋友圈表示:说什么好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恶搞了一把文学。吓得我瓜子都掉了。我也喜欢鲍勃迪伦的歌,但赶时髦不是这个玩法。乐评人、文化评论者孙孟晋却认为:他的获奖一点都不出乎我的意料。他的歌词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很复杂。他对节奏和长句的把握很超群,抑扬顿挫的表现方式十分特别,他的唱和说是混在一起的,有独特的时代感。这是一位对人性复杂性的表述非常到位的音乐家,他对时代精神的把握非常准确,且有寓言感在其中。对于很多人对这个结果吃惊的态度,他的看法是:说实话,中国受众对文学的理解有偏差。迪伦的歌词

4、比很多西方诗人的诗写得好,他的那本《编年史》是传记文学的典范。文学评论人谢有顺说: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我同意诗人于坚的说法:奖给了灵魂,没有奖给修辞和观念。这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世界厌倦了,它只是要生活,要爱,要唱歌,要忧伤。于是,鲍勃迪伦来了,这是向垮掉的一代,向上世纪60年代,向浪漫主义,向波西米亚,向嬉皮士,向口语一一致敬。世界醒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晓明教授谈到,鲍勃迪伦获奖的确爆了一个大冷门,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反映了在当今文化一体化、主流化、格式化的困

5、境下,文学对异质性经验的追求。  重提波西米亚风格,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对自己青年时代的缅怀,评委们也以此完成了一次行为艺术。而来自2016年10月14日《东方早报》的报道则称,国内知名乐评人孙孟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说鲍勃迪伦是一个音乐人,不如说他更加是一个诗人。他早期的唱法和诗有很大关联,歌词的创作受金斯堡等垮掉的一代影响很大。他善于把各种意向写进诗里,有时候用嘲讽的方法,有时候又特别悲伤。孙孟晋说,他的文学造诣很高,回忆录《编年史》在音乐家的回忆录中是最棒的。他对人性看得特别透彻,也喜欢

6、恶作剧,是个很有意思的人。我觉得这个奖对他就是锦上添花,他获不获诺贝尔文学奖,都不影响他在我们音乐人心中的地位。在音乐评论人郝舫看来,鲍勃迪伦首先是一位音乐家,他的歌词如果单独印出来,照着读,力量就没有和音乐在一起时那么大。但他也是一位作家,他在遣词造句、文字节奏感上确实伟大。在我看来诺贝尔文学奖是比较传统的,趋向比较稳定的文体风格。这次(颁给鲍勃迪伦)或许有一种含义,就是肯定一种比较离经叛道的美学风格。鲍勃迪伦的歌词晦涩、隐喻、富有哲学,虽然在现在看来不是最前卫的,但它象征着一种美学风格。民谣歌手

7、钟立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鲍勃迪伦不仅是一位歌者,更是诗人、反战英雄,也是一个传奇、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而他所有的这些能量,是由他的音乐带出,给世人警醒、希望和安慰。鲍勃迪伦早就说过一句相当幽默的话,未来不对任何事作保证,甚至不保证生活不是一个大玩笑。  2.《诗经》,最初是用来歌唱的。其实,西方的《荷马史诗》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说,蓝瘦香菇(难受想哭)的不只是村上春树;有人说,鲍勃迪伦不仅仅是文化符号;有人说,这是一个老炮儿的获奖事件;有人说,迪伦以诗人的身份获奖,声音曾被视为文学的生命。这

8、是秋天的礼物,如今人们终于可以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了。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想起了文学的另一个伟大的传统声音;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音乐家,看起来是一种跨界,但并没有偏离文学史的脉络,应该说是一次对世界文学历史的寻根之旅;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不是在乱劈柴?见仁见智。还是一句老话,你一认真,就输了;有人说,圈内的所谓纯文学家的愤怒不难理解,玩的本就是越来越小众的把戏,一长串闪光的名字都在拿命排队呢,突然来了个插队的给截胡了;有人说,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