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与神经系统

感官与神经系统

ID:20456271

大小:115.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2

感官与神经系统_第1页
感官与神经系统_第2页
感官与神经系统_第3页
感官与神经系统_第4页
感官与神经系统_第5页
资源描述:

《感官与神经系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感官和神经系统名词:视神经盘黄斑咽鼓管交感干马尾基底核纹状体小脑扁桃体视神经盘:在视网膜视部的内面,与视神经相对应部位的一圆盘形隆起,无视细胞分布(无感光作用),为生理性盲点。黄斑:在视神经盘颞侧稍下方的一黄色区域,由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的黄色小区。中央凹:为黄斑中央的凹陷,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只有视锥细胞)。咽鼓管:①是连通鼻咽部与鼓室之间的管道,起保持鼓室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维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的作用。②分部:分为外侧的骨部和内侧的软骨部。③形态:咽鼓管咽口和软骨部在平时处于闭合状态,当吞咽或呵欠时则开放,空气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幼儿咽鼓管的特点与临床意义:短而平

2、直,管腔较大,故咽部感染易沿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炎。交感干:①位置:位于脊柱两侧,上至颅底下至尾骨。②组成:由椎旁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相连而成,有左、右两条,其下端在尾骨前面两干借奇神经节相连。③分部:分为颈、胸、腰、骶、尾5部,分别称颈交感干、胸交感干、腰交感干、盆交感干。马尾:脊髓外形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粗的圆柱体。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其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自圆锥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无神经组织,在第2骶椎水平被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在脊髓末端以下,腰、骶、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围绕终丝形成马尾。基底核:为端脑白质内,靠近大脑底,包括纹状体、屏状核和杏仁体。纹状体:由尾

3、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其中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称新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称旧纹状体。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是控制运动的一个主要调节系统。人类基底核病变,出现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改变,如震颤性麻痹、舞蹈病等。小脑扁桃体:在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的突出部,靠近枕骨大孔。临床意义: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障碍,危及生命。简答:1.眼球壁各层的组成。眼的屈光装置组成和结构特点。视觉调节机制,房水循环和作用。纤维膜或外膜角膜:透明无色,无血管,有屈光作用,有丰富神经分布。前1/6巩膜:乳白色,质厚坚韧,有保护作用。虹膜

4、:呈冠状位的圆盘薄膜,有瞳孔、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等。血管膜或中膜眼球壁睫状体:有产生房水、(睫状肌)参与调节视觉等功能。脉络膜:富有血管和色素,有营养和吸收眼内散射光线等作用。视网膜盲部:无感光作用。虹膜部视网膜或内膜睫状体部脉络膜部:为视网膜视部,有感光作用。有视神经盘、黄斑、中央凹等结构。分为色素上皮层和神经层(由外层的视锥和视杆细胞、中层的双极细胞、外层的节细胞组成)。眼的屈光装置或屈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其特点为无色、透明、而无血管结构,具有屈光作用,使物象投射到视网膜上。晶状体①视觉调节机制:看近物时,由于睫状肌收缩,使睫状体向晶状体移位,

5、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借本身的弹性而变厚、变凸,特别是前面的曲度加大,屈光力增强,使物象能聚焦于视网膜上。看远物时,与此相反。②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核部逐渐变大、变硬、弹性减退(及睫状肌逐渐萎缩),眼的调节功能减退,从而出现老视(俗称老花眼)。③临床意义:晶状体若因疾病如创伤、代谢等原因而变混浊,影响视力,则称为白内障。房水①循环途径:经眼球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睫状前静脉→眼静脉。②功能:房水的正常循环有维持眼内压、输送营养物质营养角膜和晶状体、屈光等功能。③临床意义:若房水回流受阻(如虹膜与晶状体粘连;或虹膜角膜角狭窄),则引起眼内压增高

6、,压迫视网膜,致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临床上称为青光眼。1.前庭蜗器的组成。听觉感受器、位觉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功能。外耳: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蜗器中耳:鼓室、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咽鼓管内耳骨迷路:骨半规管、前庭、耳蜗膜迷路: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分别位于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壁内面,为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壶腹嵴:位于膜半规管的膜壶腹的壁内面,为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螺旋器(又称柯蒂氏器、Corti器):位于蜗管的螺旋膜(又称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可将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2.坐骨神经的起源、行径、分支及其分布

7、。坐骨神经:脊神经骶丛分支,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大腿的股二头肌与半腱肌、半膜肌之间下行→腘窝,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个终末支。坐骨神经本干发出肌支,布于大腿后群肌。(1)胫神经:在腘窝,居腘血管浅面下行,在小腿居比目鱼肌深面伴胫后血管下行,至内踝后方分为足底内、外侧神经两终支进入足底。分支分布:①在小腿,发出肌支布于小腿后肌群,皮支为腓肠内侧皮神经,布于小腿后面内侧上部皮肤。②足底内、外侧神经:布于足底肌和足底皮肤。(2)腓总神经:沿腘窝上外侧缘的股二头肌腱内侧下降,绕腓骨颈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