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驱后颗粒调剖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聚驱后颗粒调剖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ID:20464952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2

聚驱后颗粒调剖技术应用效果研究_第1页
聚驱后颗粒调剖技术应用效果研究_第2页
聚驱后颗粒调剖技术应用效果研究_第3页
聚驱后颗粒调剖技术应用效果研究_第4页
聚驱后颗粒调剖技术应用效果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聚驱后颗粒调剖技术应用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聚驱后颗粒调剖技术应用效果研究: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实践证明,受油层非均质性影响,聚驱后吸水剖面出现反转,注入水沿高渗透部位突进,形成低效无效循环。聚驱后取芯井资料及水淹层解释表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但仍有大量的剩余油留在地下,而CT-5增强型体膨颗粒调剖剂具有较好的体膨性能,调剖粒径、强度和膨胀倍数等可调,可有效地调整吸入剖面,改善聚驱后整体开发效果。本文研究了聚驱后颗粒调剖技术的特点及选井选层方法,详细分析了萨北开发区聚驱后颗粒调剖后动态指标变化规律。  关键词:聚驱后颗粒调剖    1调剖的必要性  从后续水驱区块动态生产资料看,部分井组开采矛盾仍较突出,井组间含水、采聚浓度差异较大,吸水

2、剖面出现反转,低效循环较为严重;同时北二西取芯井资料解释资料也表明,聚合物驱后仍有20%左右的厚度处于低压未动用状态,还有进一步挖潜的必要。深度调剖可以有效地解决油层的层内和平面矛盾,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最终采收率。  2颗粒方案调剖设计  2.1CT-5增强型体膨颗粒调剖剂的性能特点  该调剖剂遇水体积膨胀一般在10-40倍。调剖粒径可调,其性能不受矿化度影响,具有很好的弹性和抗压强度,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进入能力,有利于减少调剖堵水剂对非目的层的伤害。堵水剂具有较好的的分散和悬浮性,配制方便,工艺简单,安全可靠。  2.2调剖选井、选层方法研究  根据以往深度调剖经验,考虑区块所处开发阶段,以

3、油层非均质性、注采参数及变化特征及单位厚度累计增油等作为选井原则,再结合监测资料,定性定量地确定调剖井。  具体调剖选井原则及方法  (1)以正韵律油层为主,油层水淹程度高,纵向非均质性严重;  (2)油层连通性好,河道砂一类连通厚度比例大于70%;  (3)注入压力低、注入强度高、压降曲线形态较陡、PI值和和吸水剖面不均匀;  (4)平面矛盾较为突出,连通采出井的含水及采聚浓度差别较大,单方向突进严重;  根据上述选井原则,选取北2-丁4-P42、北2-丁5-P32、北2-5-P36、北2-5-P42等4口注入井的高水淹、强吸水,已经形成大孔道的层位作为调剖目的层。  2.3单井注入方案设计

4、  方案设计是先注入体膨颗粒做为主段塞,然后注入聚合物保护段塞,为了使体膨颗粒在油层中推进距离远,主段塞按粒径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注入。采用注入浓度为3000~4000mg/L,粒径为0.5~2.0mm的CT—5增强型体膨颗粒调剖堵水剂,携带浓度为800mg/L的聚合物溶液。在完成主段塞的注入后,增加了聚合物保护段塞,更好的发挥体膨颗粒的调剖作用。  3现场应用情况及效果分析  2008年11月1日开始实施调剖,历时2个月,4口调剖井注入主段塞调剖液量12332m3,聚合物保护段塞液量2254m3,共注体膨颗粒43.16t。  3.1颗粒调剖可有效地改善注入状况  调剖井调剖前平均

5、注入压力9.0MPa,调剖后上升了1.8MPa。视吸入指数由调前12.2m3/d•MPa下降到8.0m3/d•MPa,调剖井吸入剖面资料显示,渗透率小于300×10-3μm2低渗透层相对吸入量由调前的21.0%上升到31.0%;渗透率大于500×10-3μm2高渗透层相对吸入量由调前的79%下降到57%,表明颗粒调剖对高渗透层实现了有效封堵,并且扩大了注入液的波及体积。  3.2改善了试验区的开发效果,实现了增油降水  聚驱后颗粒调剖改善了注入状况,采油井CL-浓度和矿化度均有所升高,提高了油层动用程度,周围10口采油井见到了阶段增油效果。调剖前单井日产液97t,日产油

6、5.0t,综合含水94.99%,调剖后含水下降0.73个百分点,平均单井日增油0.5t,采聚浓度稳定。有效挖掘了聚驱后的剩余油,改善了井组的开发效果。  3.3见效差异原因分析  调剖后采油井见到了一定的增油降水效果,但效果存在很大差别,其中北2-丁4-P42和北2-丁5-P32调剖井效果相对较好,单井日增油1.0t,含水下降1.2%,通过对比各种数据得出见效差异原因(表1)。  3.4需要改进的几点想法  在段塞设计上,本调剖方案主段塞及保护段塞调剖液用量比是1:2:1:0.7,地下宽度比变成了2:5:4:7,造成保护段塞在地下宽度过大,理论上在近井地带形成了宽圆柱,且保护段塞浓度只有800

7、mg/L,影响了调剖效果。理想改进方案是加大主段塞用量,聚合物保护段塞只留1-2天的用量,将井筒内体膨颗粒顶替进入油层,且保护段塞浓度要提高到1500mg/L以上,并增加封口剂。  4几点认识  4.1聚驱后调剖选井、选层不仅依据油层非均质性等静态特征,还要考虑区块所处开发阶段,注采参数及变化特征及监测资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4.2聚驱后颗粒调剖取得一定挖潜增油效果,可以指导下一步调剖选井、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