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新课改 开创新思路

落实新课改 开创新思路

ID:20561362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3

落实新课改 开创新思路_第1页
落实新课改 开创新思路_第2页
落实新课改 开创新思路_第3页
落实新课改 开创新思路_第4页
资源描述:

《落实新课改 开创新思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落实新课改开创新思路实行新课改以来,以一个什么样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是个一直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学科不同,方式各异,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目标明确、师生互动、环节相扣最为关键。  例如,在讲授《长亭送别》这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文学知识;了解本折内容的情节结构;通过对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分析,把握剧本所反映的主题;体会本折语言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等方面。其教学重点为:理解崔莺莺临别前的惆怅心理和她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爱情观,以及由此所反映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

2、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分析理解《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曲牌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以“深入人物,角色演读——设疑置问,分组讨论——分享成果,师生互动——回归文本,教师作结——课下反思,人文升华”为教学过程。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以演读为主,在演读中理解把握人物形象;在教师的问题设置下有序地进行课堂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分三个学时进行教授。  第一个课时,首先以《红楼梦》中《妙词通戏语艳曲警芳心》中关于宝黛读《西厢》一段文字导入课文。学生根据预习,谈自己对《西厢记》的理解,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图为以熟知文学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教

3、师介绍及《西厢记》的补充知识,设疑检查预习情况,学生主动发言;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有关及《西厢记》的补充内容,谈自己对《西厢记》的理解认识。学生根据教师设疑,踊跃解答。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王实甫及《西厢记》的知识。根据课前布置,指定学生扮演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及科白等角色,教师做好读前的辅助工作。读完后对其表演组织讨论,并总结表扬。学生按照角色划分有感情有简单动作地进行演读,其他同学做观众。表演完毕,学生对表演情况作评论。通过演读,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心理;通过学生间的评论,提高对本文的喜爱程度。下面理清本折戏的剧情结构,教师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角色

4、演读,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出剧情结构,教师作结,以“求同存异”的思想鼓励学生的不同结论,最后以课件形式展出,供学生参考。学生小组讨论,由一两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对本折戏的情节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最后布置作业,课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探究完成,写出心得体会,进行组内交流。  在第二个课时和第三个课时中,把文章设计为四个场景,从这四个场景中进行鉴读。  场景一:关于本折的宫调,设疑:本折宫调与《窦娥冤》第三折均为正宫,所代表情趣均为惆怅,试分析二者的不同。学生思考,举手回答。进一步了解有关宫调知识,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在齐读文章的基础上,组织

5、学生讨论分析《端正好》《滚绣球》种情景交融的句子:所选意象、表达效果以及两曲在抒发内心离别之怨的不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讨论结果,体会本折语言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组织学生思考《滚绣球》中最能体现主人公心情的词语,即“恨”,并对其进行分析,学生回答后对其所答进行评价,并总结。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理解崔莺莺赴长亭路上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请学生找出《叨叨令》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叠词的使用,并思考其使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按要求勾画出《叨叨令》所用的叠词,思考并按要求回答问题。之后,学生体验式地去试读,感受其表达效果。以此为例,理解王实甫运用多种多样修辞方法生动形

6、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场景二:请学生找出老夫人的说白并从中分析其性格本质;通过崔莺莺的唱白以及与老夫人的比较当中讨论得出她的人物性格,并以此拓展整部《西厢记》更加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有序发言。通过对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分析,把握剧本所反映的主题。  场景三:重点分析《耍孩儿》《二煞》中的几个典故。学生找出这几个典故,并指定某个同学介绍其中的故事,总结这些典故在文中分别有哪些作用,理解文章当中引用典故与深化文章主题的关系。  场景四:《一煞》一曲中写到莺莺目送张生,给人以凄婉苍凉的感觉,仿佛远处的的“青

7、山”“疏林”“烟霭”“夕阳”“古道”等也都有了感情。试分析这些意象在抒发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作用。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评价。再次体会本折语言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对其由感性理解升华为理性理解。重点理解《收尾》一曲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并在所积累的古典诗歌中找出与其用法相同的例子。借此总结出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物象的用法。学生思考《收尾》一曲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的特点,并回答出古典诗歌中与其用法相同的例子,归纳出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物象的用法。  在最后进行课文总结中,重点从王实甫语言特点以及思想内

8、容上的价值进行,首先有学生进行评说,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