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美 简朴 超越

尚美 简朴 超越

ID:20569143

大小:6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3

上传者:U-991
尚美 简朴 超越_第1页
尚美 简朴 超越_第2页
尚美 简朴 超越_第3页
尚美 简朴 超越_第4页
尚美 简朴 超越_第5页
资源描述:

《尚美 简朴 超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尚美 简朴 超越  摘要:中国道家以一种超功利的尚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观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主张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使人的生存适应于自然。道家的这种生态思想在梭罗瓦尔登湖两年的生活中得到了实践,解读梭罗与中国道家“尚美、简朴”思想,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智慧,使其融入深层生态的理论中,将可能实现深层生态学的新超越。  关键词:道家;梭罗;审美;简朴;超越  Abstract:ChineseDaoismperceivesnatureoniousrelationshipbetanandnaturethroughbeautyappreciationandholdsthathumanbeingsadapttonatureviaselfcultivation.Daoism′secologicalideacanbeseeninThoreau′sovertintheirideasandpracticesmaybringabreadthroughondeeplevelinecologicalstudy.  Key;Thoreau;beautyappreciation;simplicity;surpassing    很少有人会把中国道家与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文化巨人梭罗联系起来。可是,从笔者的阅读与思考中,却日益显现出他们的生态观及生存观的相似性。  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作家,思想家。他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唐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1838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184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当他的助手,并开始了写作的尝试。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  梭罗是浪漫主义时代最伟大的生态作家。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简朴,不仅是生活上,经济上的,而且是整个物质生活的简单化”;另一方面是“全身心投入地体验田园风光美”,“认识自然学,发掘大自然的奇妙神秘的美”[1]。其中,揭示自然存在独立的价值以及它对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的重大意义,是梭罗最有价值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人对梭罗的评价越来越高。1985年《美国遗产》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名列第一。梭罗几乎成为美国文化的偶像,因为美国人认为,梭罗最先启蒙了美国人感恩大地的思想。  梭罗一生所体现的“追求简朴”和“认识自然美学,发掘大自然的奇妙神秘的美” 这两方面的思想和中国道家的生态思想有着极其相似之处。道家以一种超功利的尚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观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主张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来使人的生存适应于自然。道家的这种生态思想在梭罗瓦尔登湖的两年多生活中得到了实践。把梭罗与中国道家的“尚美、简朴”思想进一步解读,并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智慧,我们会发现梭罗的自然观与道家思想的契合,这个契合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和谐。    一、《瓦尔登湖》的隐居者    《瓦尔登湖》这本散文集里充分体现了梭罗的生态思想。笔者仔细阅读,不禁惊讶,梭罗的生态思想与中国道家的生态思想多么相似。我们无法考证梭罗是否受到了道家生态及自然观的影响,但是梭罗推崇中国古代自然观是确定无疑的,因为梭罗在他的《瓦尔登湖》中说过:“谈到奢侈与舒适这两方面,最明智者往往过得比贫困者更为单纯和朴实。古代的哲学家们,中国的,印度的,波斯的和希腊的,都是同一种格调的人物,他们的外在生活贫困得无人可比,而内心生活的富有谁也难敌。”[2]  早在1822年,当梭罗仅5岁时,就被家人带去住在瓦尔登湖附近的外祖母家,那时他首次游览了瓦尔登湖。“那林地的景色在很久一段时间内成了我许多美梦的帷幕。”这是梭罗第一次与瓦尔登湖结缘。1845年,恰好是美国独立那天,梭罗跑进了这片与世隔绝的林子。他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屋,并在小屋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在小屋周围种点萝卜和马铃薯,然后用这些去换大米。他完全靠自己的双手度过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他认为找到的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1847年他回到唐科德城。后来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逝世于唐科德城,年仅44岁。  《瓦尔登湖》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孕育出的一颗闪亮的珍珠。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崇尚,对道德的完善,《瓦尔登湖》向我们展示了自然与心灵相交融的和谐。梭罗的思想和行为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梭罗的进步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梭罗所处的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带来的“先进” ,为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对物质的需求日益增长。商品化时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而任何精神信念在这强大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潮中都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这也是欧美世界文化氛围里所遭遇的问题:欧美文明和文化日益陷入到没落和衰退的困境。新大陆殖民地和欧洲文化中心都面临着一个现代性转型的社会。这个以科学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性,完全否定传统社会,并以启蒙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的肯定,建构起新社会的文明和文化。但是这种现代性的后果所带来的灾难却让梭罗深感不安。他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心,心怀忧虑。他意识到西方社会文明和文化从整体上没落和衰退,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物质对精神的挤压。内在驱动使他不甘心于精神的被挤压,被剥削,于是他选择了抵抗。他意识到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和愉悦。他需要有一块“简朴生活”的实验地来实践他的意识。梭罗选中了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的写作中,梭罗也对自己去瓦尔登湖畔生活的动机很清楚地表明:“我到瓦尔登湖的目的,既不是为了生活节俭,也不是去挥霍,只是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事实上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就是选择了简朴。他在这种简朴的生活中,放逐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精神,甚至超越了物欲横流的市俗社会。  现在,我们可以认识到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具有独特的进步意义。从生态角度上说,他在两个方面与道家的自然观和生态观是契合的:一是用尚美的眼光来理解自然的价值;二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使人的生存适应自然。    二、尚美——欣赏自然    中国道家对自然的理解既非西方思维方式中严格的推理和分解,亦非来自功利主义的现实诉求。相反,它以一种超功利的尚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将自然界看作是尚美愉悦的最终,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观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至上的精神境界。以这样一种尚美意识直接与自然接触,便会产生出对自然的深刻体悟和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不可能是纯粹的逻辑构造,而是需要一种审美、赏美、尚美的情趣。在道家看来,“道”的淳朴本性要求人类只要抱朴守道、遵从自然,人类便可发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获得审美的愉悦并产生尚美的情趣。庄子曾经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3]庄子还有“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之说。从庄子的话语中,我们认识到道家正是以尚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万物的本性,听任事物自然的发展。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实践了用尚美的眼光来理解自然的价值的思想。   瓦尔登湖不仅是梭罗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使他在喧嚣的世界中获得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他在这里是观察,倾听,感受,沉思。走进瓦尔登湖的怀抱,如同走进一个安详静谧的世界,任其落叶满地的黄色堆积起自然的本色,纯净的湖水映照着蓝天、白云和长满红叶的远山。这圣洁的大自然景色使梭罗就像欣赏人的美貌一样来欣赏着瓦尔登湖。“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葱郁的群山和山崖是他的浓密突起的眉毛……”[2]这样赞美瓦尔登湖的美妙语句不是梭罗偶发的感叹。在瓦尔登湖的日子里,他尽情地享受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美,抛弃了19世纪机械化生产带来的对大自然只有利用的观点。  在梭罗的眼里,瓦尔登湖湖水,“忽蓝忽绿。俯仰于天地之间,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从山顶看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进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浅绿,越远越色泽加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但有时在阳光的映俯下,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2]。这是多么美的一幅自然画面。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美学价值在梭罗的眼里充分体现。梭罗还用心灵之窗扫描着瓦尔登湖两岸的岬角。“两岸是纵横交错的深水弯,北岸更为陡峭雄伟,两岸犹如精美的扇贝,玲珑剔透,一个岬角连着一个岬角,让人感到中间会有一些人类从未涉足的小湖弯。”梭罗就是用这样的审美、赏美和尚美的眼光而不是以掠夺剥夺的态度对待自然。道家以尚美眼光来理解自然的价值在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活中得到了实践。这种尚美意识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对天地进行深入的观察,感受大自然伟大朴素美,以尚美的方式对待自然,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万物的本性,并通过这种认识达到了尚美和伦理的统一。    三、简朴——回归自然    另一方面,道家并未把认识停留在人与自然交往的美的享受上,而是把认识转向到了伦理善恶的层面上。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方式上,反对以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来迫使自然适应人的生存,而是主张人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使人的生存适应自然。在道家看来,洞悉生命意义的人不会去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也不追求自然无法改变之事。道家推崇“圣人境界”,超越个人的小宇宙而达到与天地大宇宙的融合。在这种境界中,人变得更渺小且谦卑,因为人只是自然整体中的一部分,他的所作所为不再是个人的角度,而是整体的自然。在老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4]144这就意味着理想的人生就是要回归到自然无为、少和寡欲的本然状态中去。  而梭罗也是以这种方式完成了他的自然观的形成。他的认识没有只停留在对瓦尔登湖之美的欣赏上,这位“田野里的浪漫主义者”即便在瓦尔登湖畔筑屋而居,亦不过是和自然亲和关系的试验方式,是以获得感性体验为出发点的。梭罗从来就未放弃过对自然道法的自觉思考和追求。他在《瓦尔登湖》中表示:“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坐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树、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这种沉思默想的过程,使大自然在梭罗的眼里已非完全生态学的意义,对瓦尔登湖热爱与尊重已成了伦理学的延伸。梭罗呼吁人们“以自然观察自然”。他认为,只要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就能感觉到自然的生命力与活力,就能发现自然的内在“神性”,而恰恰是这种“神性”会引导人们产生对大自然极其存在的敬畏感。    对自然的观察,对自然之美的享受,对自然敬畏的思考,这一切对梭罗来说,并不是他生命的派生物,而是他的生命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梭罗可以说是开创西方深层生态学思想之先河的人物。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梭罗的境界不仅仅是用尚美的眼光理解自然的价值,他的更高境界是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使人的生存适应自然。梭罗是个反现代性和尊敬传统的哲人,他正是从西方文明衰退的境地中看到文明和文化的没落,才开始思索整个文明轴心的转变和新的开端。他对当时经济生产方式所进行的对自然资源无度掠夺充满了抵抗情绪。瓦尔登湖的生活就是他对当时资本主义整个生产方式的拒绝。而梭罗对瓦尔登湖的亲和是以精神为旨归的,在梭罗的《瓦尔登湖》里,人与湖达成的是一种最和谐的关系,是一份最美好的感情。梭罗真朴而不功利,质朴而不迷乱,他在这本散文集里,向世人揭示他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在梭罗看来,简单生活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以物质生活的尽量简单换来精神生活的最大丰富。因此,他提倡人们将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业,他也用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向世人证明这样一个现实,即人们的确将生命的意义搞颠倒了。这是一种人格的提升,是在与自然越来越和谐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和谐的境界。    四、超越——与自然和谐     进入21世纪后,人类对于自己生存的探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人类面对危机的种种担忧,面临生存的种种挑战都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显然,我们必须以“和谐”的理念来回应生存的诉求。梭罗的自然观与道家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诉求的可能性。  透过梭罗的自然观和道家的生态思想,我们能够体会到梭罗自然观与道家思想的契合。这种契合可以把我们带入一种和谐的境地,这种和谐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精神与物质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和谐共生。道家所信仰并追求的既是生化宇宙万物的根本又是宇宙的总规律。道以自然为法规,认为天地万物皆来自于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所有物类都包含有道的因子,因此都有向上的希望,可以不断地向上提升生命存在的形式,直至与道合一的境界。  在道家看来,人与自然本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前提。而自然界本身有一个自然运行的规律,人类必须尊重这个规律而不妄为,万物也有按照道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道家就是以这样的认识来把握自然万物,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崇美观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道家的自然观里,一有崇尚天道(自然界的法则)的自然无为,如《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4]56、“道常无为”[4]82及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二有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类应当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因此,人的活动应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4]148。  梭罗在瓦尔登湖边也思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瘦小的美国人就是在湖边,悟出了生命的真谛,这个真谛与道家的生态思想是契合的。1845年3月底,梭罗带着一把借来的斧头,走进了瓦尔登湖,与瓦尔登湖相依为伴,与大自然混为一体的生活由此揭开了序幕。“我在大自然里的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他在这大自然里体验着生命与时光之间的变奏,思索着工业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问题。梭罗生活的时代正好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工业时代。当人们走出荒野迈向城市高楼,让铲车开进了田野,在绿色大地上筑起坚硬的厂房时,人类就远离了原野,人类的生存开始与大地分裂,技术的扩张使人类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的欲望吞噬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彻底让人与自然失谐,人类也因为自己的造恶而被迫脱离大地、脱离自然。   梭罗所走的路是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伴随着各自的谦卑而出现的,它的诞生需要一个宁静的环境,诱使人类产生敬畏之感。在他看来,大自然是和谐的最好的诞生地。在走上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的道路时,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他与大自然同起同睡,当他漫步在森林的小路上时,他感受到鲜花和绿叶散发的芳香,倾听到大自然中的虫吟蝉鸣,于是他所赴的是一条返乡之路,他在这条简单的旅途中,成为大自然中不断前行的过客。于是,他与日月星辰同在,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他走近了荒野,重新确立他在自然中的位置,他丢弃了与自然的失谐,担负起与自然和谐的重任。道家用与自然和谐理念的智慧,梭罗用与自然和谐行为的实践,为我们回应了人类对生存的诉求。  梭罗自然观与道家生态思想的契合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体现在精神与物质的和谐上。  道家的理想人格要求人们见素抱扑、少私寡欲、不为物累,以完成心灵的内在超越。道家推崇的是“圣人境界”——超越了人的小宇宙而达到与大宇宙的融合。要达到这种圣人境界,就要像老子所说的“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所谓处无为之事,首先要知道老子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10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106。  所以在道家看来,洞察生命真义的人既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也不追求自然无法改变之事。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就会克服个人对物质的无限膨胀欲,就会超越个人小宇宙而融合于大宇宙之中,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人类就会回归到自然无为、少私寡欲的本然状态中去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足以能体现出这种少私寡欲的状态。梭罗并非是存心抵制现代文明才走进梭罗瓦尔登湖的。他早已对工业文明时代显现出担忧。他不相信技术的发展能给世界带来巨大进步,相反他感受到了技术的可怕性。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物质上的繁荣诱使人类的欲望不断膨胀蔓延,这种欲望也使人类脱离大地,远离自然。于是,他走进了瓦尔登湖,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在瓦尔登湖短短的两年中,梭罗把谋生的标准放得很低,勉强维持生计就足够了。他清楚,过分强烈的物质要求会破坏内心生活的安宁,使自己无法充实而自由地生活。在人们卷入庸俗潮流的时候,梭罗却十分警惕外部世界对心灵的侵袭,只有在大自然中他才觉得自己“完整无损”。如果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芜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Simplify,simplify,simplify” (简朴,简朴,简朴),这是梭罗的口头禅。生活越简单,宇宙的规律也就越简单,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往往是大自然慷慨提供给每一个人的。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这样梭罗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去寻求精神家园。在瓦尔登湖,他常常坐在阳光下的门前,坐在树木中间,从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黄昏,在宁静中凝思,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减去了时间,而是在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超出了许多。他亲眼目睹了瓦尔登湖的春夏秋冬,不仅享受着瓦尔登湖给他带来的那美丽的视觉,也更沉浸于神秘的遐想。梭罗在那美丽的大自然中读懂了什么叫生活,他的思考至今还带有野草的芬芳,从而使人们感悟到生命流动的美妙——生命不是对物质的无限的欲望,生命和日月星辰同在,与大自然共同呼吸。难怪梭罗能极其愉快地说:“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遨游,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这样说,同样地纯洁无瑕。”梭罗坚持认为,人们完全不应该将时间倾注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而应当将少量的时间用于谋生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探索。也就是说,要达到精神与物质和谐的生活状态。他以他的实践证明他做到了。    五、结语    梭罗和道家的自然观从思想进程上没有较大的可比性,但是他们在思想的归路上却给人们留下了相同的启示:尚美、简朴却超越。道家哲学的本体论追求本身就是尚美的。道家哲学与伦理在生态方面的优势就在于它用尚美的眼光来看待自然,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道家不追求自然无法改变之事,主张以“无为”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道家的“物我两忘”的“生态自我”境界是通过内省和心性修养,不断扩大自身与他人、他物的认同感而达到的。这种自然观及生存观在梭罗的瓦尔登湖的生活中得到了实践。通过“认识自然美学”和“追求简朴”,通过内省和心性修养,梭罗的简朴生活获得了一种精神超越。这种超越试图突破西方主流哲学中人与自然、科学与事实、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界限而建立一种与自然一体的协同关系。  1997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共同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在这份警告的开头就是:“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个看法非常深刻,对自然界的无限开发,资源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环境污染,人口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等等,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西方文化在人类社会长足的前进中,尤其在近两三个世纪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面临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西方哲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弊病可以说越来越明显了。因此,今天重读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重解道家“物我两忘” 的思想境界,会使我们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力量,正在使人们放弃对自然的回归,对自然的亲和。正是这样,人类始终处在生活境遇的隔阂之间,导致了环境危机日益严重。  不管梭罗是否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人类面对的大自然只有一个,人类所能认识的大自然规律超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的限制,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并趋向一致。中国道家思想已达到了这一境界,而梭罗的理想与两千多年前老子的理想也趋向一致。道家和梭罗对待自然“尚美、简朴”的态度,会使人们从不同的视域获得对现实的思想穿透,构造新的思想,从而开拓出人类新的追向世界的反思之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