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事迹材料:弯弓射日战江淮——陈毅

抗日英雄事迹材料:弯弓射日战江淮——陈毅

ID:20610528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4

抗日英雄事迹材料:弯弓射日战江淮——陈毅_第1页
抗日英雄事迹材料:弯弓射日战江淮——陈毅_第2页
抗日英雄事迹材料:弯弓射日战江淮——陈毅_第3页
资源描述:

《抗日英雄事迹材料:弯弓射日战江淮——陈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抗日英雄事迹材料:弯弓射日战江淮一一陈毅陈毅,1901年8月生,四川乐至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曾任红军第四师师长、第六军政治委员、第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等职。红军长征后,他留守中央苏区,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副书记。1938年春,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进入苏南敌后。6月,先遣队在镇江西南韦岗伏击日军车队,“脱手斩得小楼兰。”此后频频告

2、捷,各路武装纷纷归附,建立了镇江、句容、丹阳、金坛四县人民抗敌自卫委员会,成功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陈毅派管文蔚率部攻占扬中,搭起渡江北上的跳板,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原局的北上方针。1939年8月,新四军军部决定第一、第二支队由陈毅统一指挥。为了取得北上的立足点,陈毅亲自到泰州对李明扬做了礼节性访问,并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向其写问候信,还慷慨赠予弹药和为其运输军火。10月,陈毅从苏南东路调出东进主力,至扬中与管文蔚部汇合,以新四军挺进纵队名义进行活动。12月初,陈毅第二次到泰州拜访李明扬,双方在抗日问题上取得一致

3、意见,达成口头协议。在李明扬的默认下,1940年1月陈毅率部渡江北上,驻军江都吴家桥、嘶马、大桥一带。为了在江北站稳脚跟,陈毅提出了“击敌、联李、孤韩”的统战方针。陈毅第三次进泰州做“联李”的统战工作,消除了李明扬对新四军的误会和猜忌。6、7月交,陈毅部发起郭村战役,击溃李长江部。7月3日陈毅赶到郭村,指示部队攻下塘头后即收兵于泰州城西郊九里沟,以争取李明扬在韩德勤与新四军的磨擦中信守中立。同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指挥兼政治委员。苏北指挥部下辖3个纵队9个团,兵力8000多人。7月29日新四军进驻黄桥,引起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

4、德勤及其所部激烈反对。9月27日,陈毅在姜堰曲江楼召开了苏北八县军民代表会议。9月30日,韩德勤不顾苏北各界人士的再三劝告,组织了26个团、3万余人的兵力向黄桥进攻。10月3日,决战打响。李明扬如约信守中立,其他地方实力派受其影响,亦为保存实力而观战。经过浴血奋战,战役取得重大胜利。10月10日,北上新四军与南下八路军胜利会师。陈毅赋诗曰:“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2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辖7个师

5、和1个独立旅,共9万兵力。2月,陈毅下达《讨伐李逆长江命令》,不到三日全开伪军李长江部。7月陈毅指挥新四军在盐阜、苏中反“扫荡”。10月中旬,发起程道口战役。1942年11月,日伪军向淮海地区发动大“扫荡”。陈毅率部抵达黄花塘。1943年3月,新四军第四师在山子头自卫反击战中俘虏了韩德勤,陈毅有利有节地将韩德勤礼送出境。3月19日,刘少奇奉命离开华中赴延安后,陈毅代理新四军军分会书记。1944年3月,陈毅来到延安,向中央总结汇报了在华中执行军事统战工作的经验,被作为典型发往全军学习。1945年6月被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期间

6、,陈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与组织指挥宿北、淮海、渡江等著名战役,上海解放后被任命为XX市市长。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8年2月起,兼任外交部部长。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