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用传统疗法课件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课件

ID:20635097

大小:254.0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18-10-14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课件_第1页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课件_第2页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课件_第3页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课件_第4页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常用传统疗法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章中医常用传统疗法第一节针灸一、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是空隙、孔隙的意思,故又称“穴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施术的部位。针灸刺激腧穴,通过经络的联络、传输、调节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一)腧空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可归为十四经穴、奇穴及阿是穴三类。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这些腧穴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与经脉关系密切。具有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不但

2、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还能反应所属脏腑的病证,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有经穴361个,其中十二经脉的腧穴均为左右对称的双穴,有309对;督脉和任脉的腧穴为分布于前后正中线的单穴,有52个。2.奇穴即“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些腧穴的主治范围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奇特疗效。如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百劳穴治瘰疬等。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这些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古代称

3、为“以痛为腧”。“阿是穴”多位于病变部位的附近。(二)腧空的作用1.近治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的睛明、攒竹、承泣、四白、球后等穴,均能治疗眼病;胃部的中脘、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2.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还能治疗

4、本经经脉所过处的头面部、颈部病证,并且还能治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但能治下肢病证,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3.特殊作用指刺激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如腹泻时针刺天枢穴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穴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等。 总之,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是:本经腧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

5、三)腧空的定位方法 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必须重视和掌握定位方法。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固定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第七颈椎下取大椎穴等。 (2)活动标志:指各部位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如张口于耳屏前方凹陷处听宫,屈肘于横纹头处理

6、曲池等。2.“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取穴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十个等分为一尺。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均以此标准折量作为取腧穴的依据(表10-1、图10-1)。表10-1常用骨度折量寸简表头面部胸腹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眉心至前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至后发际正中前两额发角之间耳后两乳突之间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胸剑联合至脐中脐的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两乳

7、头之间第一胸椎至骶尾联合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腋前皱臂到肘横纹肘横纹到腕横纹臀横纹到月国窝外膝眼至外踝尖外踝尖至足底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说明123399985821691214163直直直横横直直直横直横直直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至第七颈椎突作18寸 胸部直量,以肋骨计算,每条肋骨为1.6寸 通用于胸腹部 背部直量,数脊椎,两肩胛骨下角连线相当于第七胸椎,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相当于第四腰椎,量时双手应下垂 通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 通用于足三阴、足三阳经 外膝眼到外踝的中心适用于屈膝时,如伸膝则以

8、膝髌骨中央到踝的中心计算3.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常用的有以下三种(图10-2)。 (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为一寸。适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关节宽度作为一寸。适用于四肢部位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嘱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三寸。适用于下肢和腹部取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