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ID:20654538

大小:30.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4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_第1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_第2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_第3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_第4页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姓名:你大爷准考证号:010912800072专业:汉语言文学2014年2月目录(一)弃隐入仕--伦理观的悲剧美………………………………………………1(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志与理想的悲剧美………………………………2(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遇之恩”的悲剧美…………………………3(四)绝望的胜利--才智的悲剧美………………………………………………5(五)总结……………………………………………………………………………6参考文献……………………………………………………………………………7后记………………

2、…………………………………………………………………8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汉语言文学本科周寿春[摘要]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正是描写这一时期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充分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何诸葛亮这位隐居南阳,躬耕山野的士子“出师未捷”,“死而后已”的悲剧人物独成了名垂千古的名臣贤相,赢得从低层市民至位高权重的人物的崇拜,倾倒和感叹?可以说,诸葛亮的悲剧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感人的悲剧。他生与“命”,“数”相争,忠于刘蜀政权,独撑危局,呕心沥血,直至累死,这恰恰是他悲剧的最大特色。在这个悲剧性

3、冲突之中,忠贞报国,德才兼备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这也是“英血空劳销笔筒,运不兴刘亦枉然”的遗恨!虽如此,吕恩勉仍赞道:“屈于势,伸于理,厄于当日之命运,而伸于后日之人心而已”。所以,“悲剧是以美的毁灭形式来达到肯定美,否定丑的目的,是用悲的方式来激起人们对美的追求。诸葛亮的悲剧历史中,特别是他那百折不挠的人格力量令后世敬仰,作者试图从诸葛亮的伦理力量、意志力量、人格力量、智慧力量浅谈一下其形象的悲剧美。[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德才兼备忠贞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司隶校尉

4、诸葛丰之后。刘备军师,蜀汉丞相,封武乡侯,谥号忠武侯。回顾诸葛亮一生,取得成果无数:初出茅庐便于博望、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速伐关,南征七擒,北伐六出,直至五丈原病死。所有这些都无法掩去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美。(一)弃隐入仕——伦理观的悲剧美“凤翱翔于千仞兮,百梧桐不栖;士估外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这是诸葛亮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的志向,他期待着自己心中的明主,他知道,心中的明主出现之日,也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刘备的“三顾”之恩促使其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出隐入仕也开始了他悲剧而又完美

5、的人生历程。诸葛亮身处东汉末世,朝纲已败,民不聊生,当时许多能人名仕,也想重振朝纲,求民于水火,诸葛亮是其中的一员。当然不甘心隐居清逸,置民于水火不顾,置国处危难而不闻。这正体现了他们积极的处世观,有施展才华,实现个人报负的理想。体现了忧国忧民的良好品质,但使他们苦恼,身处困境的是他们心中的“正统”已经败落,用“天命观”讲气数已尽,天命不可违,以诸葛亮的卓识也知道“匡复汉室,重振朝纲”何其艰难,所以当时有名望的前辈司马微,庞德公隐而不仕,借此逃避困境,独善其身,而诸葛亮之所以悲而且美就在于他敢于与“天命”抗衡,“虽九死其犹未悔”,而且他的忠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姓,作者赋予他爱民思

6、想成份。为此他不会隐而求逸,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儒家思想、传统伦理观无疑是诸葛亮的主要灵魂,而这种伦理观简而言之就是“忠”。无论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墨家都强调“忠君”《论语·八佾》:“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君臣伦理观变成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正统名教,当然,罗贯中所塑造的“忠”的诸葛亮也不例外。但任何伦理道德不可能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它必然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只是处在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由于他不会脱离时代赋予的伦理观,不会走“求真”的道路去匡复社稷,救民于水火,只能走“求善”之道,并在此中挣扎,以抚平他的人生信仰和追求

7、,而且刘备的仁君身份及“三顾”的真诚也确实感动了诸葛亮,更坚定了“求善”“护礼”,择仁君而辅之的道路,他把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理想并为之追求,却忘了现实往往十分的残酷,片面追求人格理想,却忘了审视社会现实。用道德理想来对抗现存秩序,是他走向悲剧的另一原因,诸葛亮也很清晰:当时曹操统一北方挟天子占天时,孙权巩固江东基业占地利,而刘备寄人篱下,无立足之地,只能尽所能用“人谋”而求“人和”,以他的才华而实现隆中决策的三国鼎立,就以蜀地之一州而对抗曹之八州及孙权之三州是何其的难,他之所以悲就在于并没放弃,而想用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