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美育目标的终极:养成“完整的人”

席勒美育目标的终极:养成“完整的人”

ID:20684302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4

席勒美育目标的终极:养成“完整的人”  _第1页
席勒美育目标的终极:养成“完整的人”  _第2页
席勒美育目标的终极:养成“完整的人”  _第3页
资源描述:

《席勒美育目标的终极:养成“完整的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席勒美育目标的终极:养成“完整的人”【摘要】席勒从他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把人的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作为其美学及美育的最终目标。他认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人才免去了物质的片面性和道德的片面性。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绝对存在,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的个人。【关键词】审美教育;人格;完整的人  席勒的美育思想中倡导养成“完整的人”。在我国理论研究中,比较深入研究该思想的文章里,有这么几篇比较有代表性。如杨家友认为席勒从人性的自由出发,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解决他所面临的时代难题。他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不过在

2、杨家友的文章中,“完整的人”并不是席勒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是神性和上帝。所以他认为席勒倡导的自由的发展道路,人是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并以席勒的代表作品《强盗》为例加以解析,进一步肯定《强盗》就是席勒审美教育的宣言书。[1]与此相对地是曹卫东的看法。曹卫东认为席勒倡导审美教育,恰恰是宣扬要从“全能的神”向“完整的人”进发,并解释认为席勒强调了审美对于人性的本体论意义,强调审美过程就是人性的完善过程和实现过程,而且席勒之所以把人性寓于审美过程之中,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了人性的不完善;具体到人的概念来看,启蒙哲学造成异化主要表现为它对人的理解不是出现偏颇就是趋于激进;席勒提

3、出了自己的人的概念,就是游戏冲动主宰下的人的概念。[2]高译的观点认为席勒作为18至19世纪德国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意义就在于他所提出的关于“希腊神性”、“游戏冲动”以及“活的形象”等问题的理论,几乎都涉及到人类生存中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相互统一的美学重要课题,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极富创造性。他进一步提出席勒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审美途径来追求人的“完整性”生成,使人类达到和谐、自由、幸福的境地。[3]修雪枫认为席勒对审美之维的理论思考,内蕴着审美现代性理论的逻辑向度,他对审美独立的界定,既沿袭了康德的学说,又突出了完整的人性主张。[4]  席勒的

4、《审美教育书简》写于1795年,通过此书提出的审美教育思想是他思考出来的,用以解决自己的祖国和法国大革命的所面临的困境的办法。席勒生活的十八世纪下半期的德国,那时的德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政治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封建制生产关系还占统治地位,这严重的阻碍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已经诞生的早期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还只能依附于封建主,而农民大多也依附于封建主。由于缺乏大量的自由民,资本主义在德国的发展非常缓慢而艰难。而此时德国的思想界却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落后的德国却在思想界引入了的启蒙运动。它对当时落后的政治经济进行猛烈的批判。启蒙运动高扬理性的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进行审判,力图建立“自

5、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这时法国爆发的争取“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对象正是席勒青年时期深恶痛绝并深受其害的封建专制,席勒对它表示欢迎并密切注视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演变。  但席勒清楚地看到启蒙运动并没有使人性变好,他对启蒙的作用表示怀疑。而上层阶级更加让人失望:“文明阶级则显出一副懒散和性格败坏的令人作呕的景象,这些毛病出于文明本身,这就更加令人厌恨。”[5]统治阶层的腐化,最令人愤怒的就是它们并不像人民本身的无知,而是装腔作势自以为代表着文化和文明。另外,法国革命过程中革命势力与反动势力的反复较量和残酷斗争,以及雅各宾派专政时期的恐怖行动都是席勒难以理解的。他认为这

6、种情形距离他设想的“理性的王国”实在太远了。  而近代人正在发生着前文所说的脱节、分裂及不平衡,近代人已经丧失了人性的和谐。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认为美或艺术能使分裂的人变成自由、完整的人。席勒提出以自由为核心的理想,希望从精神自由的角度使人摆脱所受外物的控制,使人在精神和谐之中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自由与和谐。美在席勒理论中是可从外物的欣赏中得出的审美感受,经由美的路途,人的精神能达到内与外相互和谐完整的境界。席勒指出,人由人格、状态两部分构成,人格恒定不变而状态变化不拘,人是在恒定与运动的矛盾性中存在的整体。人格是由神性所决定的,因此是恒定的。但人格只是在天性(

7、精神)中存在,如果没有在时间序列中人的行动、变化(状态),人就不会成为具体的人。作为具体时间序列中的个人,人又是物质性的存在,他的行动是和各个序列环节相关联的。人格若没有物质性表现就不能成为现象,而仅作为状态的物质性表现又丧失了形式,因此,为了不只是成为世界,人必须给物质加上形式;为了不只是成为形式,人必须把自身的天性变成现实。以理性把握世界,以感性实践精神。人在世界上的存在就是将精神形式外化为现实。  席勒认为,世界与自我并不处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