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谈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ID:20706834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5

谈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_第1页
谈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_第2页
谈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_第3页
谈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谈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电视新闻评论是就新闻事实发表看法、见解,并进行分析与评论的电视节目类型。电视新闻评论有着与报纸、广播评论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制作要求,尤其是在X络新闻评论迅速崛起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下,电视新闻评论如何遵循新闻评论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殊优势,值得电视新闻工认真思考。  研究电视新闻评论,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类别,其共性要求主要有:选题广泛、是受众所关心的,论据充分并具有典型性,作为评论主体的论证要科学准确。但要使电视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电视特色,则应该在共性的基础上努力探寻电视新闻评论的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

2、节目中的评论采用广播或报纸的评论形式。  可以说,电视一直以来没有具备与自身传播特点相适应的评论。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焦点时刻”和“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电视评论新模式。以丰富深刻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并带动了各地方电视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使电视新闻评论成为评论领域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  然而随着人们民主和法制意识的增强,各地政府对媒体舆论监督态度的日渐开明,电视传播制作手段的日益丰富,近年来有些评论节目反而从观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与此同时,具有广泛参与性、自由开放性、跨时空、超文本、大容量等显著特征和优势的X

3、络新闻评论吸引了大量的电视新闻评论受众。特别是随着X络电视的兴起,X络积极吸纳电视的传播优势,进一步加速了电视观众的分流。  面对收视环境的变化和X络新闻评论迅猛发展的态势,电视新闻评论更应该发挥个性优势,强化“电视特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保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特魅力。  一、选题的贴近性电视传播对象广泛的特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的选题应该具有广泛的贴近性。  电视观众是多层次的,直接面向老百姓的电视新闻评论不宜离开具体的新闻事实泛泛而谈;而是要紧密结合新闻事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选择大多数人关注、最能动人心弦、事关社会大局、迫切需要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从剖

4、析具体事物着眼,层层递进,深入人心。当年,“焦点访谈”以4句话表达选题的原则和定位思路,即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该节目播出6年后,浓缩为一句话:“用事实说话”。  体现了栏目重视受众,内容贴近受众,有效地提高了收视率。直至今天,它仍然是中国电视界最有影响的舆论监督品牌。  二、论据的形象性电视声像兼备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据应该具有形象性。  电视新闻评论与报纸评论相比较,两者的目的都在于引导舆论、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但由于表现方式不同,导致效果不同。具体来说,报纸上的评论以论证的深刻性见长,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字符号和表达

5、意见,使得报纸评论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正因为多是理性的概括叙述,较为抽象,因此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上只有一个渠道——撰稿人的文字叙述。这在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上自然有所欠缺,因而也在感染力上打了折扣。  而电视声像兼备的优势使得它在提供论据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它至少有三种方式可提供论据:屏幕形象;被采访当事人的同期声;记者、主持人的现场介绍。电视节目的优势贵在视听结合,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极为丰富的,屏幕形象动态、具体、形象,其真实性和可视性使观众身临其境。再加上评论员的直接评述,构成了电视评论在展示论据方面的优势。  当然,电视新闻评论也必须遵循评论论据方面的共性要求——

6、论据的典型性。如果说形象性是解决感染力和生动性的问题,那么,典型性则是解决说服力的有效方法。电视新闻评论中合格的论据必须是形象性与典型性兼备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群体性电视节目参与性强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论证应具有群体性。组织各界人士参与评论新闻事实,充分展示电视的个性,在电视评论里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融合,已经成为电视评论的特有优势与走向。  报纸上用文字传播的评论是评论员的主体意识传播,虽然引用受众的意见,但完全是主体转述,缺少形象性和感情色彩。而电视新闻评论恰恰是以它论证的群体性见长,有评论员的主体传播,也有各界人士的客体参与,充分显示评论论证方面的电视

7、特性。  电视新闻评论成功的论证往往是由具体的人在镜头前讲述来完成的。论证的主体是评论员(记者),由他来把握论证的主题并加以论证,同时还有两个客体,一是群众(参与),二是专家(参与)。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群体性这一特征,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的互相转化。  受众的参与论证,主要是由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来实现,受众从自己的角度就主题的某一方面来评说,作为对评论员评说的补充。有些时候也可以转化为主体,由受众主评,记者(评论员)来串连、补充、引伸。  专家参与论证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专家(参与)在评论的核心部分作精辟的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