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创诗界的黄遵宪

别创诗界的黄遵宪

ID:20708918

大小:6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5

别创诗界的黄遵宪_第1页
别创诗界的黄遵宪_第2页
别创诗界的黄遵宪_第3页
别创诗界的黄遵宪_第4页
别创诗界的黄遵宪_第5页
资源描述:

《别创诗界的黄遵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别创诗界的黄遵宪【作者】关爱和【内容提要】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在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中,选择“诗外有事,诗中有人”的诗学路径,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所历之境,所遭之时势入诗,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嘘进若干时代与生命的气息;在近代古今中外新旧杂陈的文化矩阵中,自觉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心态,以兼容宏通的气度,致力于古典诗学传统的现代转换;穿越诗坛复古拟古的迷雾,以“我手写我口”的胆识和倡言,昭示并身体力行于诗体、诗歌语言变革创新之路。一生以“别创诗界”自期的黄遵宪,因此而成为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历史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关键词】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诗界革命一1902年11月,

2、正当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饮冰室诗话》,鼓吹诗界革命,称赞“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①、“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协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②的时候,蛰居家乡广东梅州的黄遵宪已步入生命垂暮之年,他在给诗人丘炜萲的信中不无遗憾地写道:“少日喜为诗,谬有别创诗界之论。然才力薄弱,终不克自践其言,譬之西半球新国,弟不过独立风雪中清教徒之一人耳;若华盛顿、哲非逊、富兰克令,不能不属望于诸君子也。诗虽小道,然欧洲诗人,出其鼓吹文明之笔,竟有左右世界之力;仆老且病,无能为役矣。”③但开风气而志有未逮的黄遵宪把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别创诗界”的期望留给了后来者。黄遵宪(18

3、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1876年中举,次年随同乡何如璋以参赞身份出使日本。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1885年回国,以三年时间,修《日本国志》四十卷成。1889年再次以参赞身份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1891年调任驻新加坡总领事。1894年冬回国,曾在两江总督府办理教案。后加入强学会,助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1897年夏至湖南襄助新政。1898年6月充任使日本大臣,因政变,被放还乡里,1905年3月病逝。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今人辑其诗文为《黄遵宪集》。二《人境庐诗草》计十一卷,为诗人生前手定而成,收入其1868年

4、至1904年所作古近体诗六百四十二首,是诗人一生心血的凝聚。在《人境庐诗草》中,黄遵宪忠实地践履着“吾身之所遇,吾目之所见,吾耳之所闻,吾愿笔之于诗”④的宏愿,以诗言志,以诗为史,“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生民,博以环球之游历”⑤,为风云变幻的时代、为命运多舛的中国留此存照,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位“无师无友,踽踽独行”的乡村书生,蓦然间走出国门,见识世界,成为有着“百年过半洲游四”⑥丰富阅历和“吟到中华以外天”⑦豪迈气概的“东西南北人”⑧的心路历程。作为外交家、维新思想家和诗人的黄遵宪,其思想情感经历与诗歌创作大致可从三个时期予以分述。第一时期:读书科考时期(1864—1877)鸦片战争与太平

5、天国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亘古未有的奇变,外患与内忧纷至沓来,促使中国士大夫中最为敏感最先觉醒的先进人士,把目光转向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对中国之外世界的注意。但这种曙光初现式的觉悟,并没有太多地触动汉宋之学一统天下的传统学术格局,也没有太多地改变读书士子通过科举进入士大夫官僚阶层的旧有秩序。已经感受到“七万里戎来集此,五千年史未闻诸”⑨风云变幻惊涛拍岸气息的黄遵宪,却又不得不在销磨心志的科考中一次次无可奈何地翻着跟斗,其愤慨郁闷也由此而生。《人境庐诗草》第一、二卷,集中表现了三十岁之前诗人走出传统学术窠臼,告别传统人生道路的渴望与苦闷。年青的黄遵宪最为心仪的是做一个冲破尊古复古罗网、直面于现实世

6、界、“我手写我口”的诗人: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明窗敞流离,高炉爇香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⑩古是过去之今,今是将来之古,诗人以通达变易的眼光看待古与今的转换更迭,从而大胆主张打破古文与今文的壁垒,剔除古言中已腐朽死亡的糟粕,吸收今语中富有活力与表现力的精华,不拘古言,不避今语,追求古与今融会、文与言合一

7、的语真之境。“我手写我口”是怀抱“别创诗界”志向的诗人震惊流俗的第一声宣言。稍后的1872年,在“语无古今”的基础上,黄遵宪又提出“诗无古今”之说。其《与朗山论诗书》云:诗固无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在矣。夫声成文谓之诗,天地之间,无有声皆诗也,即市井之谩骂,儿女之嬉戏,妇姑之勃谿,皆有真意以行其间者,皆天地之至文也。不能率其真,而舍我以从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