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

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

ID:20756627

大小:53.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8-10-15

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_第1页
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_第2页
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_第3页
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_第4页
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第一节民族的定义及其特征一、以往的民族的定义关于什么是民族这个问题,从来就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瑞士政治学家布伦奇里,他在1851年写的《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就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之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于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布伦奇里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八要素说”。梁启超先生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并把它介绍到中国来。在我国

2、解放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在他的《三民主义》一书中就说:“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各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五要素说。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在我国的民国时期影响很大。解放前,我国出版教科书、字典、典、辞典等,采用的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民族定义。解放后,我国使用的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1913年,斯大林在考察欧洲各民族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观点,给民族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他在《马克思主义

3、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我们称之为“四要素说”。它包含了三层含义:1、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不是一有人类就有的;2、民族有四个基本特征,是四个特征的总和;3、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影响很大,过去,在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解放后,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就是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的。当然,我国没有完全照搬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而只是以这个定义为指导。如回族、满族……。二、建

4、国后我国学术界关于民族定义的三次大讨论关于民族定义,我国学术界在建国后曾进行过三次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是在1954-1957年。这次讨论的起因,是1954年6月,范文澜先生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在这篇论文中,范老认为汉族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为封建时代的独特民族。这篇论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学术界强烈的反响,当时发表了很多文章,但没有一篇文章是赞成范老的,所有文章都是批判范老的。这些学者认为,范老违背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因为斯大林在阐述他的民族定义时,认为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在封建社会,汉族不可能形成为一个民族,只有

5、到明清的时候,或者认为只有到鸦片战争以后,汉族才能形成为一个民族。这次讨论到1957年反右时就停止了。到1962年-1964年,我国学术界又进行了一次讨论。这次讨论的起因,是由牙含章先生的文章引起的。当时,牙含章先生是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的所长。第一次讨论消沉下去以后,他们组织人力,认真查对马恩列斯的原著,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发现,斯大林说的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应该翻译为现代民族,而斯大林说的封建时代的部族,也应该翻译为民族。他们还在恩格斯的著作中发现,恩格斯早在自然辩证法中就指出:“由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的论断。基于这样的发现,牙含章等同志陆续发表文章,提出最初的民族应

6、该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观点。这一观点,当时得到学术界多数同志的赞同。当然,当时也有一些学者仍然坚持斯大林的观点,认为在资本主义以前,不可能有民族,资本主义以前的人们共同体,只能称为部族,不能翻译为民族。到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又进行了第三次讨论。这次讨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学者们纷纷发表文章,阐明自己的观点。在这次讨论中,主要有三种观点:1、有些学者认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最科学、最完整的,不能修改。2、有些学者认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已经过时,应该另立一说。3、有些学者认为,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有缺陷的,但经过修改,仍然可以使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

7、种观点当中,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观点。例如: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的阮西湖先生,他在民族研究1986年第五期发表了“关于民族形成几个理论问题”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说:“以下我提出关于构成民族的四个要素。甲、共同的民族意识。乙、共同的文化。丙、共同的语言。丁、共同的历史渊源。”这一观点很有独到见解,当时被学术界称为阮氏定义。又如:云南大学的熊锡元先生,他在“风俗习惯应否列为民族构成要素---关于民族定义的一点看法”一文中,提出应该把风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