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创造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ID:20768938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5

关于创造教育的认识与思考_第1页
关于创造教育的认识与思考_第2页
关于创造教育的认识与思考_第3页
关于创造教育的认识与思考_第4页
关于创造教育的认识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创造教育的认识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创造教育的认识与思考广东周飞琴  创造教育是创造力开发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恩格斯说过:“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创造力的发现、培养和整合,离不开教育手段的完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原则和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产生直接具体的影响。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家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发展的水平,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只有提高民族的创造能力,才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一席之地。而民族的创造能力归根到底要依靠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准,培养大批具有创造精神

2、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实施创造教育,构建创造教育理论框架的实践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对创造教育理论框架的实践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对创造教育的研究也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将试图从创造教育观念上谈点初步认识。  一、创造教育是对传统知识教育体系的重建  创造教育是相对于知识教育而言的。它要求在充分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总的来说,教育的社会功能集中在两个方面,即重现历史人和促成再创造。一方面,“重现历史人”,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继承和掌握前人劳动创造

3、中已经获得并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技能和规范;另一方面就是在个体身上建立一个德、智、体、美、技等各种素质的合理结构,使之能够现实地置身于社会交往中。“促成再创造”,是在“重现历史人”的基础上,按照社会进一步发展和更新的要求,按照对未来社会预测的结果,去改变传统意义上人的形象,去设计和造就出一种新人。  二者的关系是统一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导,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弊病,从教育的观念上看,就是重视“重现历中人”的功能而轻视“促成再创造”的功能。然而,“促成再创造”的功能是现代教育的最主要功能。  创造教育的观念,就

4、是要把教育看成是先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的战略产业:创造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大量的创造型人才;创造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使人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新知识体系;创造教育的体制是建立能够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系统结构,它是开放的、多层次的,随时准备接受新信息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创造教育的教育手段就是要改单纯传授知识为在开发智能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传授。与传统教育相比,实施创造教育难度大,它要求有配套的教学系统,例如相应的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管理方法、教学与人才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等。  然而,人们创造教育的认识往往有局限和片面之处。一般认为:创造教育是传授

5、创造学原理、培养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一种专门课程;创造教育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创造教育就是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创造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项指导原则等等。  归结起来,上述各种看法都只是把创造教育看成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局部性质的问题,或认为仅仅是属于智育范畴的问题。恰恰相反,创造教育是对传统知识教育体系的重建。  我国教育先进地区已开始实践。例如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二期工程的实施,他们提出一个“突出”、两个“构建”、三个“加强”。一个突出:在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三者关系中,要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所有学

6、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全面发展基本素质和个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两个拘建:拘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新教材体系。三个加强:加强对学生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科学培养构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加强对学生发展的全面评价。  可见,上海市正在进行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根本目的和显著特征的创造教育的新体系的构建。实施创造教育的着眼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那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生观至关重要,它对创造教育行为的选择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二、创造教育的学生观  1.创造教育要求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造潜能的创新主体。

7、  首先,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有的人谈到创造,就会很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似乎与己无关,对普通学校的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其实这是对创造的一种偏见。心理学家马斯洛夫把创造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两种。前者可理解为天才,他们的创造活动在社会上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如成绩卓著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大师、作家等。后一种则是人人皆有的,即对自我来说,进行了具有新意义的活动,但不一定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评价。这两种创造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往往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如果深入某一

8、领域,创造产生了不同凡响的社会效果,就成了具有“特殊才能的创造性”的天才。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