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理灭欲的主张及其现代启示 

存理灭欲的主张及其现代启示 

ID:20850033

大小:53.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7

存理灭欲的主张及其现代启示 _第1页
存理灭欲的主张及其现代启示 _第2页
存理灭欲的主张及其现代启示 _第3页
存理灭欲的主张及其现代启示 _第4页
资源描述:

《存理灭欲的主张及其现代启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朱熹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启示二、提出存理灭欲的主张及其现代启示“存理灭欲”是朱熹修养论的核心。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圣人先哲们就己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孔子有“克己复礼”,《中庸》有“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则有“明明德”。而朱熹是这样来解读“天理”的:“未右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理,宇宙之间也就一理而己,虽然带有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蕴涵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事物本身的规律性。告诫我们行为处事要遵循事物本身的

2、规律性,从这一点上来说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朱熹认为天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性”,人的本质是仁、义、礼、智,孝、悌,这是天命之性。但一般人由于气质被世俗的人欲蒙蔽,使得“完善”的天命之性被遮蔽起来,于是要去除“人欲”。人欲在朱熹的字典里是个专门的概念,即专指不正当的“欲”:“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辛丑延和奏札二》,《朱文公文集》卷十三)。意思是心之疾疲j是心理有毛病,循照这个原则,其心就私、就邪。所以朱熹所讲的“灭人欲”,并不是要灭掉人所有的欲望,而是特指那些无节制的欲望和贪欲,或者可以理解为

3、“私欲”。如今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很大程度归结在人们对欲望的追逐上。这些欲望绝大部分表现为私欲,对金钱、名利,以及权力的过分追求。在各类职业领域有些人为了争权夺势,满足自己口渐贪婪的欲望,不惜违背道德精神,甚至铤而走险,触犯法律。在教育领域,师生过于专注自己私欲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一些教师在学术和教学上三心二意,在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心系政务或频繁走穴,结果是顾此失彼,教学和科研落下了,无形之中还连累了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如此氛围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变得功利现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社会做贡献”,再或者

4、纯粹为学术世界添砖加瓦的高尚目标束之高阁。许多学生选大学选专业相当大程度上是为日后的“钱途”以及“仕途”做准备,为了日后能在社会上“混”得好,这些目标追求基本是满足个体私欲的。理想追求的迷失以及对金钱名利的畸形渴望导致人心浮躁,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平心静气地做事做学问,从而又加剧了社会风气的浮躁。此情此景积极发扬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显得非常适宜。去除过多的私欲,学会满足自己的所得,积极挖掘和体会人性中本该有的“天理之性”。促进大家对“灭人欲”的道德认知,培养大家对“私欲”摒弃的道德情感,才能最后促成“灭私欲”

5、的道德行为。三、对省察思想的秉视及其现代启示朱熹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有很多,但与上述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还是其省察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主张“内省”,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人有好品德,就应向他看齐,虚心学习他的善行;见到人有不良的品德表现,就要对照检查自己。孟子在道德教育上也强调内心的体察反省,注秉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强调理性的自律道德,是我国教育史上强调“内法说”的代表人物。按照朱熹的观点,所谓省察,就是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按一定的道德标准进行反省和检查。朱熹十分赞赏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

6、”,认为这是修身的真谛。对于内省,朱熹还曾说过“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全体通明,只被昏翳了,只令逐施磨去,使四边皆照见,其明无所不照”(《朱子语类》卷十五),意思就是强调了内省的功夫就等于拂拭尘垢,使主体注重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失,通过内心的反省逐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那么,朱熹为何会对内省如此重视呢?这还得追溯到其天理人欲观,所谓天理、人欲不能共存,“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子语类》卷十三)。“在‘气禀‘物欲’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修养过程中,会不断滋生私欲,损害义理

7、的彰显,所以朱熹主张人们‘无时不省察’。”省察待于将发之前,可以防微杜渐,做到防患于未然,省察于己发之后,可以做到“有则改之”,亡羊补牢,不让咒恶习继续滋长。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物欲崇拜,人文精神价值弱化的现象,自省无疑是个解决的办法。朱熹认为,自省的核心功能是明辨是非,在道德观念口渐多元化的今天,个体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能力更显重要。相当一部人迷失在金钱和权力的追逐中,已分不清传统道德观念的孰是孰非,为了金钱和名利出卖尊严和灵魂的人屡见不鲜。他们在物质主义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如何审视自己的行为,在大是大非面

8、前无所适从,这时候需要不断地自我体察才能对所作所为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自省还有利于克制人们的欲望,当个体对自己的行为不断反省时,才会在恶行面前驻足思索,对个体无节制的欲望产生犹豫,对大是大非有所感悟。当然,自省也是不断完善个体个性的重要方式。对自己的不断体察和反省,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斗争过程,道德理性与人性本能的欲望贪婪相互排斥,互相斗争,这个思想斗争过程其实又是个体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对是非的选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