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的矛盾著作

亚当斯密的矛盾著作

ID:20860671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7

亚当斯密的矛盾著作_第1页
亚当斯密的矛盾著作_第2页
亚当斯密的矛盾著作_第3页
亚当斯密的矛盾著作_第4页
资源描述:

《亚当斯密的矛盾著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先修论述——简论《道德情操论》一、摘要论述的原则        矛盾的是,亚当斯密究其一生撰写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两大巨作竟是这般充满了冲突。就如同多数阅读者所看到的一样,亚当斯密当然了解同时对营生者高论《国富论》的利己(自利),又循循善诱贵族认同《道德情操论》的利他(同情)两个观点,多么像是自掌嘴巴的丑者。所以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一书迟至他逝世后才由友人代为刊印面世,更何况亚当斯密的遗愿是火化《道德情操论》!!这让我们了解到当我们阅读《道德情操论》时,势必要时时面对几个基本的意识问题:第一、有别于《国富论》的利己,《道德情操论》所

2、阐述的核心概念「同情」是什么?「同情」又如何在人与人间发生关系?第二、所谓的「同情」如何成为一种「持平的旁观者」?第三、以「同情」为基础的「持平的旁观者」是什么?他实际的作用为何?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以这三个核心问题作为摘要论述的重点,试图还原亚当斯密的看法,就亚当斯密的口来回答亚当斯密自身的问题。又,对于所摘句的文字间附带夹注号()者,为笔者对译者文字的修饰或说明。   二、简论《道德情操论》的三大核心问题  第一、《道德情操论》所阐述的「同情」是什么?        在第一篇的第一章中,亚当斯密在首段便这样描述到:「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

3、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第一卷第一章论同情〉这样的描述在东方的孟子的性善说的四端中,可以在恻隐之心找到对应的位置,孟子就此谈到人性是性善时便打住了,但是亚当斯密在其后的论述却转向到「人与人」间的同情问题。在亚当斯密之后关于人与人同情心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用下列的图示大致的描述一下:人(A)→感→人(B)←←          人与人间借着「感」相互体认对方,在上图的形式中由于「感」无论是从人(A)到人(B),或是由人(B)到人(A)都是顺畅的,也

4、就是说在人(A)与人(B)间的感是取得共识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人(A)对人(B)是同感(情)的,反之亦是如此。亚当斯密并且认为当两人处于在同感(同情)时,在社会状态中便是和谐的,这种和谐感乃是因为双方在「感」的层次上相互取得了认可,从「个人感」提升到了「共感」,于是在双方对彼此的相处中便产生了愉悦感。这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说法,我们来看看亚当斯密自己本身的说明「当对方的情感无论何处都跟我们自己的情感完全一致时,我们就认为他是一个品性风雅,鉴赏力良好的人。」〈第一卷第一篇第四章续前章〉,而〈第一卷第一篇第三章〉的章节说明「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

5、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更是直截了当表述了亚当斯密自身的观点。我们可以注意到在这里的「互动」观点,即从互动而取得和谐,或是从互动而取得共识,在其后亚当斯密的道德理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立论点。          从相反视角来看,人与人间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境间都取得共识或共感的,亚当斯密为人与人间的单向同感(同情)作了一段简明的说明:「我们有时会同情别人,这种激情(无论是)对方(或是)自己似乎全然不会感觉到,这是因为,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为对方)设想时它他就会因这种设想而从我们自己的心中产生,然而它并不会因为现实而从他的心中产生。」〈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论同

6、情〉。并且由于不同感(情)的缘故,从人与人的相处中也产生了不负面的状况,这样的状况可以说是前一段逻辑的逆向推论,亚当斯密这样形容「但是,如果你对我遭到的不幸既不表示同情(,)也不分担一部份使我发狂的悲伤;或者你对我所蒙受的伤害既不表示愤恨(,)也不分担一部份使我极度激动的愤恨,我们就不能再就这些题材进行交谈。我们不能再互相容忍。我既不会支持你的同伴,你也不会支持我的同伴。你对我的狂热和激情会感到讨厌,我对你的冷漠寡情也会发怒。」〈第一卷第一篇第四章续前章〉,在〈第三卷第二章〉讨论到诗歌鉴赏时亚当斯密所持的观点也是如此「诗歌的优美是一种有关精细鉴赏力的问题。一个年

7、轻的初学者几乎不可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美,因此,再也没有什么比得到朋友和公众的好评更能使他喜气洋洋;再也没有时么比相反的评价更能使他深感羞辱….」。          这里引发了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一、个人感是否可以转移,去影响另一个人?第二、什么样的个人感才是合宜的激情?第一个问题让我们思考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像是应声虫似地在所有事情上都与其它人的观点相呼应,事实上在多数的情境中每个人的看法或多或少都有着差异存在。于是处于不同意识的两个人,如何能使对方认同自己并且对自己产生同情,也就是说从对立感转向于如上图图示中的状况,便是相当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如何使个

8、人感去影响他人以造成同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