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王邦维:“中国”还是“弥梨车”

22.王邦维:“中国”还是“弥梨车”

ID:21007587

大小:5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18

22.王邦维:“中国”还是“弥梨车”_第1页
22.王邦维:“中国”还是“弥梨车”_第2页
22.王邦维:“中国”还是“弥梨车”_第3页
22.王邦维:“中国”还是“弥梨车”_第4页
22.王邦维:“中国”还是“弥梨车”_第5页
资源描述:

《22.王邦维:“中国”还是“弥梨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中國”還是“彌梨車”:佛教觀念中的“眾生”與“民族”MadhyadeśaorMleccha:BuddhistUnderstandingofEqualityofAllHumanBeings王邦維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一、“民族”與“眾生”現代學術意義上理解的“民族”,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種意義上的民族,也可以有地域意義上的民族,也可以有文化意義上的民族,也可以有宗教意義上的民族,其他方式,其他內涵意義上的理解還有不少。但這裏講的民族沒有這麼複雜。我們對“民族”一詞,如果作一般的理解,大致是指一定地域範圍內,由歷史形成,

2、人種、語言和文化各類特徵相結合的族群,例如印度人、中國人等等。這是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現代政治和文化意義上的民族以及國家,在近代才形成。現代的民族和國家與古代的民族和國家當然有聯繫,但也有區別。我們的討論,既涉及到歷史,也不能不與現實有關。這是需要說明的第二點。至於“眾生”一詞,我們的理解則相對簡單。一切有情即是一切眾生。“眾生”一詞,雖然不能說是佛教的發明,但在佛教的理念中,眾生被前所未有地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行考慮,則可以說是佛教理論中非常了不起的一部分。在歷史上其他的宗教中,我們很少能夠發現同樣的情況。二、“眾生”與“眾生平等”。“眾生平等”-235-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

3、是佛教最偉大、最重要、最有創造性的理論之一,也是佛教最基本的一種價值判斷。佛祖釋迦牟尼在創立佛教之初,就確定了這個原則。佛經中講到“眾生”和“眾生平等”的地方很多。我們可以從常見的經典中隨便舉出幾例。例如《出曜經》卷二十二:昔有比丘,往至佛所,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大慈垂湣,開悟未及,願為說法,應適人意。我聞法已,心意開悟,得蒙度脫。爾時世尊略說其義,告比丘曰:非汝則舍。比丘白佛:我以知矣。佛告比丘:我義雲何?汝以知乎。比丘白佛:色非我有,我以舍矣。佛言:善哉!如汝所說。是故說曰:一句義成就智者所修學也。愚者好遠離真佛之所說。聖人處世,教誡眾生平等大道。《大正藏》,4-729b。再如

4、《法華經》卷五: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謟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于一切眾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于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大正藏》,9-38b。再如《華嚴經》卷十九:菩薩摩訶薩修菩薩行時,成就如是無量無邊清淨功德,說不可盡,況成無

5、上菩提,得最正覺。所謂一切佛剎清淨平等,一切眾生清淨平等,一切身清淨平等,一切根清淨平等,一切業報清淨平等,一切眷屬清淨平等,滿足諸行清淨平等,方便入一切法清淨平等,滿足一切如來諸願回向清淨平等,示現一切諸佛境界自在清淨平等。《大正藏》,9-523b。-235-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佛經中類似的段落很多,例子不需要多舉。在印度的歷史上,佛教大概是最早提出眾生平等觀念的宗教。印度很早就存在種姓制度,釋迦牟尼在創立佛教之初,就反對種姓制度。佛教反對種姓制度的觀念基礎,就是眾生平等。大乘佛教出現以後,更加強調這一理念。兩千多年來,眾生平等理論的意義愈益彰顯,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普世的價

6、值。接受眾生平等觀念的,已經不僅僅是佛教或者佛教徒。三、“中國”與“彌梨車”:傳統印度的理解和偏見但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上還有其他的問題,印度的問題也不僅僅在於種姓制度。佛教誕生於印度,從最初的意義上講,佛教在印度文化的背景下出現,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印度很早就有了高度發展的文明。印度人有自己的文化區域包括中心區域,相對於中心區域以外的地區,印度人往往有自己的文化優越感。出現這樣的情形並不奇怪。古代世界其他較早發展起來的文化與文明也常常有同樣的例子。在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中,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稱為五印度,其中的中印度也往往稱為Madhyade§a,中國古代翻譯為“

7、中國”,但這個“中國”是印度的“中國”,不是中國人的中國。印度的“中國”,古代曾經是印度文化的中心區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印度文化。東晉時代的法顯是歷史上有明確記載最早到達這一地區的中國人,《法顯傳》裏講法顯到達“摩頭羅國”(今譯馬吐臘)以後的行程:國名摩頭羅。又經蒱那河。河邊左右,有二十僧伽藍,可有三千僧,佛法轉盛。凡沙河已西天竺諸國,國王皆篤信佛法,供養眾僧時,則脫天冠。共諸宗親群臣手自行食。行食已,鋪氈於地。對上座前,坐於眾僧前,不敢坐床。佛在世時諸王供養法式相傳至今。從是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