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期末论文

马克思期末论文

ID:21014183

大小:3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8

马克思期末论文_第1页
马克思期末论文_第2页
马克思期末论文_第3页
马克思期末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期末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论述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带来的思考和探究马克思中国化的出路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24.李朝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6).〔17〕李俊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J〕.人文杂志,2000,(3).〔18〕李朝阳.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6).〔19〕张博

2、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M〕.学林出版社,1998,第254页.〔20〕姜义华.二十世纪儒学在中国的重构〔J〕.二十一世纪,创刊号,34.〔21〕张博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M〕.学林出版社,1998.141.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历经无数次的否定之否定,溶思想、知识、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大多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共产党人

3、一种文化心理和思想性格,融化在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中,在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而成长的,如果撇开或弱化这些理论成长的母体,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结合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的延伸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4、--------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正是在继承传统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原理,才创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毛泽东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意指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的“实事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科学解释,使得这一古老的概念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并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内涵的创造性转换。邓小平理论也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

5、连,邓小平不仅有一种“忧以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思维方法,并且张扬了传统“革故鼎新”的革新思想,提出了要进行观念革新、制度革新和体制革新。同时邓小平还将传统的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和封建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康”转换为现代化建设的初级目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传统“中”、“和”观念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传统精忠爱国、“知耻”文化的创新。相同的思维取向使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某种认同感。 从以上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

6、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转换,不断被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提升的同时,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使自身在内容上得到丰富和完善。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重性自相缠绕、难以分割,再加上认知的局限和文化情感的纠缠,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至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不能摆脱这一困境。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和全面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探讨文化交融的规律,寻找走出困境的出路,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7、文化系统是一个优劣兼具的对立统一体。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既有民主性、科学性的精华,又有等级意识、特权思想、官本位等封建糟粕。在多数情况下,文化的优劣部分往往是混合在一起,呈现出良莠混杂、瑕瑜互见的复杂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表现(一)中和。儒家特别重视中和,讲究中庸之道,主张贵和、“致中和”,倡导“执而两中”,反对走极端。中和一方面它培养了中华民族不狂暴、重和谐、不偏激、爱好和平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它也带来害怕冒险、轻视创新、不思进取、抹杀斗争的负面影响。(二)忠孝。“忠”指个人尽自己的一切能力为

8、君主、国家、上级、朋友效力。“孝”指的是做子女的要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