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设计之美

浅谈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设计之美

ID:21069673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9

浅谈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设计之美_第1页
浅谈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设计之美_第2页
浅谈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设计之美_第3页
浅谈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设计之美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设计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设计之美  :本文通过石的历史文脉,环境成因、审美因素、置石艺术、及石本身形态特点,对中国园林的山石之美进行探究。  关键词:文脉;审美;园林;山石  :J59:A:1005-5312(2012)15-0211-01  一、绪论  在《居室部》山石第五中,写到:一花一石,位置得宜,主人神情,已见乎此矣。也就是说,园林艺术中的花木不等同于植物学上的花木,园艺艺术中的山石也绝不是矿物学中的山石,他们已从自然属性的客观存在物转变为艺术的主观存在物。在园林意境中,花木山石非花木山石也,乃人也,乃充满灵性,乃赋予生命的主体也。  中国人为什么对石有如

2、此亲和的依赖程度呢?中国人爱石,品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二、神话故事的传说  中国自古以来,山就被赋予神性,是众仙居住的地方。就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的心理自然需要一定意义上的寄托,故寄托于神灵,长期以来,沉淀了一种有灵论的意识。从而浩瀚的古书记载着中国关于石文化的种种形式。可见,中华名族对石的喜爱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存在意义。  三、自然环境成因  我国地大物博,山石资源又极为丰富。《山海经》中所记叙的四百四十七座山中,大多数的山均产矿物玉石,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杜倌《云林石谱》收石有一百余种之多

3、,计成《园冶选石》也收集了十余种。不同的是同因生长环境的差异,其性质美感决然不同。  四、内在的审美因素  石的形态,虽千奇百怪,不可言说,但都是由于经历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以及历经多年的缓慢生成,在大自然的造就下,应运而生。一些怪石名石,本身就具备漫长的历史。而名石体现的是造物者的意匠经营,含茹着太久的历史意蕴。正如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中写到: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之水,最不可无。这一名言说明,人们对奇石名品,往往会有怀古之情。当然怀古的内容因人而异,可能回想起某位历史名人,也可能会想到它形成的自然史,又可能当观赏石上的题字而感叹沉思等,这便是石的内在审美因

4、素,这是历史的脚印。  五、置石艺术  山石本是自然物,但是用于园林之中,山石之美却不是自然物本身的美,而是人造的美。那么,如何做到位置得宜?这就需要造园家发挥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才能技巧。正如李渔所提到的叠山垒石,另有一种学问则只赖布景得宜,这里所提到的就是指叠山垒石的特殊技巧。在做造园的时候,造圆师要擅长观察发现选择提炼山石之美。在一般人视为平常石头的上,造园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美,并且通过艺术处理,特殊技巧的审美雕琢。  六、透、漏、瘦的形体之美  (一)透  透是指通过,穿过之意,用于品石意指石孔相同。漏是指空穴,漏用于品石,主要强调石上有孔穴。一般来说,空穴有透

5、与不透之分,透是漏的属性之一,是漏的高级形态。关于透漏的美学形态如苏州园林中的一块景石,石块厚重,边缘凹凸起伏,于圆润曲折之中又可见出石质坚硬之属性。石部上方有一空透的石孔视线可透过,此即为石的透之美。  (二)漏  苏州留园中著名的三大名石之一冠云峰,冠云峰通体上下布满空穴(即为漏),在阳光的照耀下,层次分明,明暗突出,空间感极强。在石的顶部也有一个通透的石孔,这是全石的精华。  石的透漏之孔,不但赋予三维空间的实体以嵌空玲珑,丰富奇特的外形表现,而且还使石之整体的立面造型变化多端,奇幻莫测。在我国古代园林史上,具备透漏之美的名石亦不少。  (三)瘦  瘦石无所谓

6、肥瘦,所谓肥瘦,是对人的形体美的品评,例如燕瘦环肥,评石曰瘦实际上是把对人的品评移来品石。所谓瘦,这是对石的总体形象的审美要求,即壁立当空,孤歭无倚,它好似亭亭玉立的淑女,高标自持的君子。中国古典园林中,符合瘦这一标准的名石是很多的,苏州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无不具有清秀,挺拔的瘦的品格。  七、结论  山石在园林中,既是一种物质性的建构实体,同时又是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起着符号的象征作用,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外形具有瘦、透、漏、皱、丑的石和由石堆起来的假山。设计师通过精湛的造园艺术将景色展现在观赏者的眼前,人们通过观赏山石,联想到祖国的无限山川,

7、从而达到与神灵对话,亲近自然,驱除烦恼,陶冶性情的目的。这大概就是中国园林之所以用石来造景的意义所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