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ID:21183298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0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_第1页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_第2页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_第3页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_第4页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教师是教学的客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四大环节,即培养参与热情,增强参与意识,搭建参与平台,提高参与效率。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数学学科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又有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可操作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另辟蹊径,因而感悟颇深。  【关键词】兴奋点;数学源;主体性;学习法  【】G623.5【】B【】1001-4128(2011)03-0116-02    

2、有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叫弈秋的围棋高手,同时教两名学生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听老师的教诲,当然就学得好;而另一人在老师讲解时,头脑中还想着“鸿鹄将至”,如何用弓箭来射,他自然就学不好。这两个人同时拜一个老师,效果却大不相同。原因是前者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后者实际上并没有参与。可见学习中的参与意识多么重要!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维方法。学生如何消化这些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维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师“教”,而且要靠学生“学”。最终使学生想学、会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便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从而发挥学生

3、的主体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饶有兴趣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我的体会如下:  1激活思维兴奋点,培养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大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数学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要想提高成绩,只能是一句空话。我国数学家陈景

4、润就因为听了中学数学老师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而萌生攻克世界数学难题的远大理想。并最终摘取了这颗“王冠上的明珠”。一个故事,铸就了一位数学大师。原因就是教师恰到好处地激活了学生思维兴奋点,培养了参与热情。  2挖掘生活数学源,增强参与意识  在教学中,我常常把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如在讲“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时,对农村用于爬高的梯子形状进行分析。梯子两边是等高的,各个横梁是相互平行的。如果不等高,梯子就会向一边倾斜,人就站不稳。如果横梁不平行,脚踩上去就不舒服,也会给爬梯的人造成判断失误,发生危险。因而人们把梯子制成等腰梯形,既简便,又方便。运用这一实例使学生对等腰梯形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接

5、着引入新课。在学习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后,我要求学生记录全家一年中每个月的收入情况或某个月中每天的支出情况。再根据相关数据,制作统计图,分析一下收入或支出的总体趋势,出现落差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做,既是对家庭的理财,也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跟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师设法让学生从生活中探寻数学的源泉,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理论变得具体、新鲜,学生的视野也会由课堂扩展到家庭与社会,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体现学习主体性,搭建参与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靠老师的支配,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6、,教师应努力创造机会,搭建让学生参与的平台,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数学课上,教师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3.1观察——增强感性认识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它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如物理课、化学课等,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于生活实际。教师通过制作教具,做演示实验等方法,提供学生观察的机会。  3.2思考——融会知识体系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论证,公式的推导与概括,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解题方法的寻找,模糊问

7、题的辨析,知识体系的建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教授见到他的助手就问:“我整天见不到你,你究竟干什么去了?”他的助手回答说:“我整天呆在实验室做实验。”教授不解地问:“那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助手被问得哑口无言。显然,教授的观点是:只做实验而不思考是不会出成果的。死记硬背的东西是别人的,思考的成果才是自己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