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北大清华恐怕不再是名校

明天的北大清华恐怕不再是名校

ID:21245820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0

明天的北大清华恐怕不再是名校_第1页
明天的北大清华恐怕不再是名校_第2页
明天的北大清华恐怕不再是名校_第3页
明天的北大清华恐怕不再是名校_第4页
资源描述:

《明天的北大清华恐怕不再是名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明天的北大清华恐怕不再是名校明天的北大清华恐怕不再是名校不久前,我写过一篇《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预言香港优越的教育制度,丰厚的奖学金,将吸引大陆最优秀的学生;过不了多久,大陆一流的学生将争相竞争香港的大学,北大清华将不再是中国的一流大学。此文一出,在网上立即引起激烈争论。一些网友说我胡说八道,认为香港一个小地方,根本无法和汇聚全国人才的北大清华竞争。言犹在耳,最近媒体就报道说,今年部分高考精英已经把香港的大学作为首选,各地状元纷纷舍弃北大清华奔赴香港。中国的顶尖大学,虽然嘴上还硬,但已经无法回避香港的大学所带来的竞争及其心理冲击。道理我已经讲得很清楚:虽然大陆有丰富

2、的人才资源,但每年高考的前几千名学生如果都去了香港,北大清华只有从剩下的人才中挑,那怎么还好意思称自己是“一流”?从今年的情况看,香港的大学从大陆招生的数量大概也就1000多人,冲击主要还是心理上的。如果这个数字翻番,人数达到几千,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竞争。而且北大清华以现有的落后制度,必败无疑。问题是,香港的大学会不会进一步在大陆扩招?我认为肯定会。目前,香港方面容许大学收10%的非本地学生,即大约1450人。这个份额基本上都给了大陆。有关部门表示,未来非本地学生的比例,25%是上限。我相信,这个上限很快就会达到。这就意味着香港的大学在大陆扩招一倍多,达到3600人左右。不过,即使

3、是这个上限,恐怕也是早晚要突破的。为什么这么说?看看香港战后经济发展的辉煌历史就明白:香港的繁荣,靠的是源源不断的大陆移民。香港各界成功的人士中,第一代、第二代大陆移民的比例奇高。这些人肯吃苦,成功的欲望强,是香港经济的动力。不过,过去的移民常常是通过偷渡的形式,在香港的起点甚低。如今,通过大学招生募集大陆精英,等于以制度化的形式代替了昔日不合法的移民。这些大陆孩子不仅经过严格选拔,而且接受了香港的一流教育,毕业几乎铁定有良好的工作,起点甚高。可以预料,十年之后,这些人在香港的成功将远远超过过去的大陆移民,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领导阶层。再看看人口的发展。以平均每个妇女所生的孩子来计

4、算,香港的数字是,为世界第二低,仅次于澳门。也就是说,这个与纽约,东京、新加坡比肩的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大都市,劳动力的消失是最快的;要维持目前的发展势头,除了大量补充移民外已经别无他途。从历史上看,大陆的移民则是最适合香港的需要的。不过,由于香港已经成为世界最贵的金融中心之一,发展制造业的空间早就消失。文化不高的非法移民难以满足其人才需求。通过大学招生来选拔一流人才,并以一流的教育对之进行培训,是香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从大学方面来说,香港大学数量相当可观。面对迅速萎缩的人口状况,本地的人才库实在过于单薄。不到大陆扩招,学生质量会越来越差,甚至找不到学生填满校园。而大陆

5、学生到了香港的大学后,许多最后跳到美国的名校。如今到大陆扩招后,吸引的人才更精英,往美国名校跳的人就越多。这样,香港的大学的国际声誉会大幅度提高。同时,众多在香港就读的大陆学生跳槽后,又留下许多空缺,更刺激香港的大学在大陆扩招的胃口。可以说,香港的大学在大陆扩招,学生赢,香港赢,香港的大学赢,大陆从整体上也会因为香港竞争力的提升而赢。唯一的输家,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大陆名校。它们当“一流”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要知道,香港乃至香港的大学,还没有真正尝到在大陆扩招的甜头。真正尝到甜头,要在几年之后。那时香港本地的人口老龄化也会加剧。到时大幅度提高在大陆的招生数量将是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香港

6、的大学不是北大清华唯一的竞争对手。香港的大学的成功,会在东亚引起连锁反应。看看世界最低生育力的排名就知道,澳门排第一,每个妇女仅生个孩子;香港第二,为;新加坡第24,为,而维持人口现状的替代生育率,则是中国周边的几个发达地区,是世界上劳动力消失最快的地方。而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和中国同文同种,都指望用中国的移民来解决本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特别是新加坡,是一个和香港类似的高科技社会,而且大学有相当水准。估计不久将步香港的后尘来大陆招生。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竞争力,也在北大清华之上。韩国和日本,虽然有语言隔阂,但毕竟都是在文化和语言上和中国接近,而且也面临老龄化的危机。韩国的出生率仅,是世界

7、第七低的。日本则为,排在世界第21.这两个国家不可能不打中国的主意。而且由于它们人口基数大,收很小比例的中国学生,就是很大的数字。我曾反复强调,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已经使那种关起门来守着旧的落后制度的学校很难维持昔日的地位。学生和教授都会跨国界流动。如今一流的中国教授,很多在美国教书。下一步,恐怕就是一流学生的流失。中国的高等教育,真正到了危急关头。东方早报·薛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