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正名新论

荀子正名新论

ID:21376827

大小:6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1

荀子正名新论  _第1页
荀子正名新论  _第2页
荀子正名新论  _第3页
荀子正名新论  _第4页
荀子正名新论  _第5页
资源描述:

《荀子正名新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荀子正名新论【内容提要】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名学理论,在孔子守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制名,意在将儒家固有的礼制传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并充分融入墨子、公孙龙子等其它派别的名学思想,形成了儒家名学思想多元化、开放式的格局。【关键词】荀子 正名说 儒家 名学一、荀子正名的背景荀子的正名说是承袭孔子的命题而来的。孔子在《论语》中用了很简短的一段话来说明他的观点,荀子则写了整整一篇文章来完善孔子的学说。时代不同了,对手不同了,对于儒家来说,正名的意义也更重大了。在孔子那个时代,各国还有可能打着圣王的旗号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对于周王朝的礼制尽管

2、已不能完全遵从,也不敢公然摒弃。孔子对周礼还抱有幻想,认为结束当时的混乱局面的关键在于让各国都遵循礼制,因而他的正名说偏重于守名。后孔子时代,社会愈加走向分裂,行政管理体制与思想价值体系越来越混乱:“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荀子·正名》)[[i]]在这种情形下,儒家的思想体系受到其他学派的严峻挑战:“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执以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辩说也。”(《荀子·正名》)[ii]孔子时代那些隐者逸者不断将自己的对社会的叛逆系统化,形成了各自的学说。荀子认为,儒

3、家的挑战来自十子: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的它嚣、魏牟;忍情性,綦蹊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的陈仲、史鱼酋;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的墨翟、宋钘;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德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的慎到、田骈;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的惠施、邓析。面对这十家的挑战,儒家的孟子和子思也没有办法予以有效地回击,只能“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案

4、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孟子似乎没有清晰地看到儒家的这种困境,他认为儒家的对手只是杨、墨两家。孟子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iii]孟子认为要对抗这两种理论,只有坚持儒家礼制。孟子的应辩,还是要回到禹、周公和孔子的老路上去,走的是孔子守名的路子。这种学说,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很不协调了。借用弗德烈·詹姆逊(FredricJameson)的

5、说法,语言成了儒家思想的牢房(thePrison-houseoflanguage)。荀子说他是俗儒: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其言议谈说已无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荀子·儒效》)韩非子也批评说:“今世儒者之说人主,不善今之所以为治,而语已治之功;不审官法之事,不察奸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传,誉先王之成功。儒者

6、饰辞曰:‘听吾言则可以霸王。’此说者之巫祝,有度之主不受也。”(《韩非子·显学》)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一类的儒者则被荀子斥为“贱儒”:弟陀其冠,衶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嗛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荀子·非十二子》)儒家的学说长期没有得到发展,各种新事物纷纷出现,原先的那套话语体制越来越僵化,无法呈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能实现指示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伦理政治功能。唯一的办法是制定新的话语来完善表达机制。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

7、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荀子·正名》)从外部看,儒家学说面对各家学说更为严峻的挑战;从内部看,儒家学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实用性看,儒家学说与社会环境越来越不适应。荀子制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二、荀子正名的原则荀子制名有个总的原则,那就是:“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之枢要,不可不察也。”(《荀子·正名》)哪些要循于旧名呢?“后

8、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荀子·正名》)刑名、爵名、文名都要有所根据。散名则要约定俗成:“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荀子·正名》)循于旧名即要求利用一切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