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让品社课堂更好地融入生活

浅析如何让品社课堂更好地融入生活

ID:21507287

大小:5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浅析如何让品社课堂更好地融入生活_第1页
浅析如何让品社课堂更好地融入生活_第2页
浅析如何让品社课堂更好地融入生活_第3页
浅析如何让品社课堂更好地融入生活_第4页
浅析如何让品社课堂更好地融入生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如何让品社课堂更好地融入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如何让品社课堂更好地融入生活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其意旨鲜明,人性突出。一方面,道德的主要源泉是儿童己有的生活逻辑和现实生活状况,明确了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道德教育应该是一个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辩证过程,是品德与生活在彼此交融中达到教育臻化的过程。而所谓“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更是要求这一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认知体系。该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本课程“生活”的特点,以“

2、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体验、领悟生活,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宄,在活动中发展。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前体验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实效性。要保证实效性必须做到三点:(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要科学客观,符合学生实际。(2)体验的内容要充满生活性和真实性,避免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真正入情入境。(3)体验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体验。同时教师要根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体验。2.过程性。课前体验最根本的是要让学

3、生真正去“体”、去“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参与体验。3.方式多样性。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兴趣与实际,使体验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非常容易转移。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课前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让学生在不

4、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1.合作学习,体验生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1)活动性。活动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在教学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2)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体验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5、3)开放性。教学内容要开放,要从教科书拓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学形式要开放,采用学生喜欢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研究方法、表现和交流方式;学习空间要开放,在空间上要进一步拓展,鼓励学生在教室外进行学习。(1)目标性。任何活动必须有目标,而这一目标必须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表现。没有目标和目标不明确的活动只能浪费时间。而目标关键体现在问题的提出上,不管是在具体的活动之前明确提出的问题或在活动中能让人明显感觉到的潜在问题,总之要让问题成为目标达成的催化剂。而问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提出来的

6、、能引起学生思考、在活动中能有所感悟的问题。1.深化感悟,引导生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个体性。体验的个体性是由人自身的差异决定的。人是有差异的,人的知识基础、能力、生活经历经验及心理品格等等因素的差异使人的体验呈现出个体性。而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个体真实体验的基础上才更有效。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观察、倾听、交流中发现学生的表情变化,感知他们的心理变化,透察他们的思想变化,然后集中自己的智慧,围绕体验目标即教学目标,引起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的个体体验和个体感悟被引导到一个共同体验

7、和共性感悟中来,使学生的自我建构不断完善、提升。(1)激励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则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在学生交流、评价、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当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后,不论交流得是否令人满意,都要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2)引导性。围绕问题进行分析、交流之后要形成一种认识,即道德观点、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等。在交流形成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要体现

8、教师的有效引导。在学生发言中,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体验、学生的认识层面,然后找到学生的感悟,通过及时的肯定评价、有效的问题铺垫、关键的总结提升,帮学生建构起正确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