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岑诗与禅宗的关系

浅谈岑诗与禅宗的关系

ID:21545759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2

浅谈岑诗与禅宗的关系_第1页
浅谈岑诗与禅宗的关系_第2页
浅谈岑诗与禅宗的关系_第3页
浅谈岑诗与禅宗的关系_第4页
浅谈岑诗与禅宗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岑诗与禅宗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岑诗与禅宗的关系  摘要:今人谈及岑参,总不离黄沙白草、轮台大漠等意象,殊不知其边塞诗目仅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弱,其余存诗多为赠别、山水之作,也不乏酬和与怀古内容。岑参自幼深居佛地,其诗与禅宗也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用字还是诗中意象,再或是其田园诗作,都散发出浓厚的禅趣。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在其求仕无门或烦恼苦闷时给予了他极大精神支撑,也从中影响着他的审美品味及价值取向。  关键词:岑参;用字;意象;田园诗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岑嘉州研究的逐步深入,其形象也日渐丰满。研究大致分三类:一,生平研究,如生卒时间、经历见闻、家族交友等;二,诗歌研究,如诗的内容情感、动词用法、意象风格等;

2、三,比较研究(与其他诗人之比较),如与杜甫、高适、王昌龄的诗歌比较。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就释道二教对岑诗的影响进行阐述,尤其是暨南大学张海沙教授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可以总结说,今人对岑参的研究,大有全面展开之势,诗歌也不单局限于边塞地域,此为一大进步。  虽此,吾辈所熟识的岑参,早已被披上“边塞诗人”的外衣,挂上“高岑诗派”的头衔。无论文学史书还是各类诗集,凡提及岑参,必不离轮台黄沙、胡兵白草等大漠意象。这种标签做法,虽突出概括了诗人的巅峰之作,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其诗作的整体把握。据廖立《岑嘉州诗笺注》录,岑参现存诗三百八十八目,凡四百零九首。公?m追随名将两度西征,远至安西

3、北庭,但其行旅塞外诗篇仅存77首,不及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余存诗多为赠别、山水之作,也不乏酬和与怀古内容。据笔者统计,岑参众诗中有隐遁意的共42首,提及寺院僧侣者29篇。如此数量虽远不敌行旅塞外诗,却也是粲然可观的。  一、岑诗用字与禅宗的关系  如上所言,岑诗时常流露出东山之志,实非巧然。唐代佛法兴盛,一方面帝王礼僧敬佛,大兴佛寺,利用佛教为其政治服务;另一方面,僧侣们也乐于参与社会生活,得以出入宫禁,传经授法,势倾王公。在这种风气下,文人墨士外服儒风,内宗梵行,躬耕乐道,广识僧侣,在学优则仕与隐居求志中来回奔波,只为有朝一日能够九转功成。身处江湖,心存魏阙,岑参走的也是这样一条求仕

4、之路。岑参自幼隐居嵩阳少室,后移居南山,又在缑山、陆浑、杜陵等处均有别业。从地理分布可知,岑氏居所,不乏葛巾布袍之士,其友自然也多林下神仙。且嵩阳少林又为禅宗祖庭,开元天宝年间禅宗达至鼎盛。而立之前岑参常居佛地,朝钟暮鼓,明月孤云,耳濡目染,不学以能。  从岑诗用字上我们可看出其受佛教尤其是禅宗影响。岑诗喜用“净”“幽”“空”等字,据粗略统计,岑诗含此三字的诗文共160余处,单含“空”字就82处之多。另,岑诗还含“清”字55处,“竹”字37处,“寺”字29处,“钟”字23处,“隐”字20处。这些字眼,多与佛门净地息息相关,着实耐人寻味。  谈及禅宗,终不离“观寂静法,灭诸痴闻”之根本

5、,虽主言“以心传法”,实践守“心与境寂”。正因如此,禅宗与其他宗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崇尚山林,返境观心。且禅宗又分南北,两宗虽殊途同归,同主张静中思虑,但旨趣上大体还是有渐顿之别、凝心与无念之分。北宗主张渐修,如明镜需勤拂方可无尘;南宗侧重顿悟,言般若生于一念之智。故此,南北两宗在诗歌表现上也有细微差别。北宗更重心静,强调外界对人的影响,在诗中多表现为环境的“幽”“静”之态,以求心体之静;南宗更尚虚无,重无念、无住、无相,在诗中多表现为内心的“空”“寂”之感,非刻意求静,终达物我两忘。  岑诗中的“静”“幽”主要体现在其登峰访僧或游山览水时。寄兴于幽山静林,从自然界中寻求不灭,以净化内心

6、烦恼,是诗人排忧解闷的一大途径。攀爬云雾迷蒙的深山,夜宿竹门松窗的僧房,拜访与世隔绝的上人,诗人通过进入无尘无虑的自然世界,返观内照,从而保持心境平衡,不受纷扰。因此,我们在岑诗中可以看到这样幽静雅致的句子:  “然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  “渺渺云智远,幽幽海怀长。”  “名香泛窗户,幽磬清晓夕。”  “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  松林孤灯,柴门香茶;名香袅袅,磬音幽幽;无悲无喜,静谧空灵。人的感官在自然中苏醒打开,得之于天地,回归于万物,时空混沌为一体,烦忧泯灭于其中。看似无人之境,实却人景相融;静中有动,动中求静,显现出禅宗特有的辩证艺术。平静的心境,如擦拭过的无尘明镜,映

7、照着自然万物之美。透过此心境,所反射出的自然静穆而清雅,虑去了缤纷的色彩和喧嚣的俗尘,显现出最纯真的本色。  相较于“静”“幽”,岑诗显然更好“空”“寂”。如此说来,不仅因为此两字在岑诗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还基于其诗作多显露出一种无以言说的“空寂”感。禅宗常道“万物皆空”,并非言空即一无所有,相反,它是一种心灵的平和状态,包含着生命万物的无限可能。如宗白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里总结的一样:“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