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自然、社会环境概况及规划情况

3 自然、社会环境概况及规划情况

ID:21564363

大小:1.96 MB

页数:62页

时间:2018-10-22

3 自然、社会环境概况及规划情况_第1页
3 自然、社会环境概况及规划情况_第2页
3 自然、社会环境概况及规划情况_第3页
3 自然、社会环境概况及规划情况_第4页
3 自然、社会环境概况及规划情况_第5页
资源描述:

《3 自然、社会环境概况及规划情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山东转化科技有限公司1万吨/年特种表面活性剂项目3环境现状评价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3.1.1地理位置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市的东部,行政区划隶属于济宁市管辖,处于济宁市都市圈中心。邹城市地理坐标东经116°44′30″~117°28′54″,北纬35°9′12″~35°32′54″,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邹城市东倚蒙山区,西临鲁西平原,南襟徐淮要冲,北枕泰岱南脉与鲁都曲阜毗邻,总面积1613km2,城市建成区面积24km2。邹城市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相互交织的交通网络和自动化程度

2、较高的通信网络。市区距济南机场180km,距济宁机场70km。京沪铁路纵贯南北,新日铁路横穿东西,包括104国道及京福高速公路等10余条公路干线遍布全境,通车里程已达600多km。水运由白马河经南四湖、大运河可直抵宁、沪一带,交通便捷,物流畅通。本工程具体位置位于山东邹城工业园区鲁南化工产业园,该化工工业园区已于2013年12月21日经邹城市人民政府以邹政字【2013】129号文批准设立。2017年,邹城工业园区鲁南化工产业园重新调整了原有规划,2017年3月29日邹城市人民政府以邹政字【2017】32号文同意其重新调整原有规划,批准设立山东鲁南化工产业园。园内规划设立化工

3、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规划范围为太平镇岚济路以南、华鲁路以东、兴港路以西、临菏路以北的区域。规划占地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高科技化工产业园5.02平方公里,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园3.37平方公里,新材料产业园3.11平方公里。规划年限为2016年-2030年。该项目位于鲁南化工产业园的新材料产业园内。本工程位于山东邹城工业园区鲁南化工产业园区内,省道342的南侧,所处位置可兼顾陆路、铁路,交通运输条件十分有利。本项目地理位置图见图3.1-1。3-5山东转化科技有限公司1万吨/年特种表面活性剂项目3环境现状评价3.1.2气候、气象邹城属暖温带半湿润区,属大陆性

4、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具有多春旱、夏季多雨、秋季又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境内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风速2.9m/s,常年降水量711.7毫m,常年平均相对湿度69%且季节分布不均,夏、秋、春、冬依次递减,夏季雨量集中,常年无霜期199天。风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的变化;春夏季风向明显的多为南风和偏南风,秋冬季则多为北风和偏北风。年主导风向为南风,次主导风向为东南风。3.1.3地形、地貌邹城市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泰山穹隆以南,属华北地台型,处于新华夏构造系第二隆起与第二沉降带的交接线附近。区域低山丘陵面积广,东西地形差异大且复杂多样,总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全境大

5、致以西北—东南走向峄山断层为界(即沿邹城市京沪路段东侧一线)。东部以低山丘陵为主,西部以平原洼地为主。全市平均海拔77.8m。东部凤凰山为境内最高点。主峰海拔为648.7m;西部白马河下游地势低洼,郭里乡镇头一带为最低点,海拔为35m。区域地貌情况见图3.1-2。本工程厂址位于太平镇西侧邹城工业园区,地势平缓,为平原地形。3-5山东转化科技有限公司1万吨/年特种表面活性剂项目3环境现状评价拟建项目厂址图3.1-2区域地貌图3.1.4区域地质概况3.1.4.1地层岩性区域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鲁西地层分区济宁地层小区。区域地质构造图及地质剖面见图3.1-3、3.1-4,区域基岩

6、地质情况见图3.1-5。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奥陶系、石炭系本溪组和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第四系,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O)根据项目区西北侧里彦煤田资料,本区奥陶系最大揭露厚度210.05m,主要为灰~褐灰色厚层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灰岩及少量的钙质泥岩,岩溶较发育,为附近煤系地层下伏的主要含水层。(2)石炭系(C)3-5山东转化科技有限公司1万吨/年特种表面活性剂项目3环境现状评价本溪组(C2):平均厚度约为73.40m。本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由杂色粘土岩、粉砂岩、铝铁质泥岩及石灰岩组成,顶部偶夹薄煤,含灰岩6层。与下伏中下奥陶统石灰岩呈假整合接触。太原组(C3):

7、受后期构造剥蚀影响,该组厚度约为43.43~188.39m,平均约为131.65m。该组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以灰色粉砂岩和灰黑色泥岩为主,间夹灰~灰绿色中砂岩、灰色泥岩、石灰岩及煤层。该层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发育石灰岩10层,含煤19层。与下伏本溪组为整合接触。(3)二叠系(P)山西组(P11):因受后期构造剥蚀影响,本组仅在矿区中部有部分保存。残厚0~32.49m。主要由灰~灰白色中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层等组成。(4)第四系(Q)本区第四系地层厚约为114.33~163.30m,平均145.58m,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