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的次第思想-佛藏山

《摩诃止观》的次第思想-佛藏山

ID:21669373

大小:196.0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8-10-23

《摩诃止观》的次第思想-佛藏山_第1页
《摩诃止观》的次第思想-佛藏山_第2页
《摩诃止观》的次第思想-佛藏山_第3页
《摩诃止观》的次第思想-佛藏山_第4页
《摩诃止观》的次第思想-佛藏山_第5页
资源描述:

《《摩诃止观》的次第思想-佛藏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摩訶止觀》的道次第思想/釋惠空2001年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摩訶止觀》的道次第思想釋惠空慈光禪學研究所所長313《摩訶止觀》的道次第思想/釋惠空313《摩訶止觀》的道次第思想/釋惠空提要《摩訶止觀》雖立圓頓之一心三觀為標的,但就其實際內容而言卻多在次第三觀上著墨。以是,本文提出觀境、觀道、觀理、根性四個次第解析《摩訶止觀》之以次第思想架構彰顯圓頓之意趣,及其從次第到圓頓之禪觀思想。最後並藉由與其他道次第經論之比對,宏觀其道次第思想之特色。目次壹、緒言貳、《摩訶止觀》的圓頓與次第一、十章生起二、相待與絕待三、次

2、第三止三觀與圓頓止觀參、四種禪觀次第的舖展一、觀境次第二、觀道次第三、觀理次第四、根性次第肆、《摩訶止觀》之禪觀理論一、不可思議境二、四門不生破三假三、與其他禪法之比較伍、與其他經論之道次第的比對陸、結論313《摩訶止觀》的道次第思想/釋惠空壹、緒言本文為呼應大會主題──圓頓與次第,故以智者大師之《摩訶止觀》做為探討的對象。其理由在於《摩訶止觀》同時具體地提出圓頓的「一心三觀」與漸次的「次第三觀」,可說是頓漸兼容。《摩訶止觀》是天台止觀思想之巔極者,而一般人或由於未深入其思想,或因望文生義之主觀印象,往往以為《摩

3、訶止觀》即以圓頓止觀為架構,實則未然!固然《摩訶止觀》之旨趣在於圓頓,但圓頓本身是泯除一切待對、一切次第、一切言詮、一切心行的究竟真實,所以智者大師要說明圓頓思想時,還是必須假藉相待、次第、言詮、心行來烘襯出圓頓的特質,所以整部《摩訶止觀》其實是藉由次第的止觀思想來彰顯最終極的圓頓境界。也就是說,智者大師利用一個次第的禪觀思想架構來表現圓頓思想,同時圓頓止觀也就在次第禪觀的終極處被烘托出來!以是之故,本文以《摩訶止觀》之次第思想為題,先明智者大師藉次第以顯圓頓的意趣;再詳述《摩訶止觀》中如何以四種禪觀次第交織出謹

4、嚴而精密之修行階徑;然後提點出其禪觀背後的理論所據;最後再藉由與其他經論之比對,側顯其道次第之特點。貳、《摩訶止觀》的圓頓與次第智者大師發智於法華,創立天台宗。天台宗以其教觀雙美著稱,於教有五時八教之判,於觀有三部止觀之行。而三部止觀中,又以《摩訶止觀》與《法華文句》、《法華玄義》並號為「天台三大部」,可知《摩訶止觀》於智者、於天台之重要。智者大師的思想,受《法華經》的啟發最大,故《法華經》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實貫徹於智者之教觀中。所以雖有藏教、通教、別教,而意在圓教,雖意在圓教而不妨有藏通別之機;雖有空、

5、假、中三觀而旨在一心,雖旨在一心妙觀而不妨三觀漸次。佛陀如此,智者如此,以其悲智,深知眾生根性差別無量、空理深廣無涯,故頓漸涵容、利鈍普沾。313《摩訶止觀》的道次第思想/釋惠空故個人以為智者大師在表現《摩訶止觀》之圓頓思想時,亦秉開權顯實之原則,藉次第體系來彰顯圓頓。故此節即從三個角度來說明《摩訶止觀》中此權實之隱顯關係。一、十章生起《摩訶止觀》大分為十章。從內容來看,前五章: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是屬於禪觀理論之總說;後五章:方便、正觀、果報、起教、旨歸則為修證之菩提學程。然自正觀之諸見以後,智者未宣,

6、故真正發明止觀之運心,唯方便與正觀。又從宏觀的體系架構來看,此十章本身即在表現一種次第的思想。通而言之,因眾生痴迷,不達無生之理,故煩累智者大師以十章開示悟入;各別而論,此十章前前而生後後,次第生起:至理寂滅無生,無生故無起,無起者有因緣故,十章通是生起。別論前章為生,次章為起……祇為不達無生無起,是故生起。既了無生無起,心行寂滅,言語道斷,寂然清淨。《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3頁中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一部《摩訶止觀》所明只是次第生起,而次第生起只是為達無生無起;次第生起是可以言詮思議的境界,而無生無起則是泯絕的不思

7、議境。可以說,藉言詮思議顯彰非思議言詮,這是智者大師述《摩訶止觀》十章的本衷。二、相待與絕待《摩訶止觀》第二章<釋名>中,主要以相待和絕待兩個角度來說明止觀名義,而《摩訶止觀》的意旨在於絕待。從相待立場而言,止觀各有三義:息義、停義、對不止止義;貫穿義、觀達義、對不觀觀義。從絕待立場而言,絕待止觀只是「破前三相待止觀《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21頁下」,並非別有所建立。因為所謂絕待即在言詮之外,如此則無所表述,一切不可說,所謂:絕橫豎諸待、絕諸思議、絕諸煩惱、諸業、諸果、絕諸教觀證等。《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22頁上3

8、13《摩訶止觀》的道次第思想/釋惠空然既不可說,則如囊中之寶,世人不見,如何得其益令了達無生無起?此豈不與十章之生起意相違?不然!絕待止觀雖不可說,但若有因緣,則一切亦可說,如言:絕待止觀則不可說,若有四悉檀因緣故,亦可得說:若有世界因緣,則會異而說;若有為人因緣,則通三德而說;若有對治因緣,則相待而說;若有第一義因緣,則絕待而說,說為止觀。《大正藏》第四十六卷第22頁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