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琴童厌学”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对“琴童厌学”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ID:21673477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3

对“琴童厌学”现象的分析与思考_第1页
对“琴童厌学”现象的分析与思考_第2页
对“琴童厌学”现象的分析与思考_第3页
对“琴童厌学”现象的分析与思考_第4页
对“琴童厌学”现象的分析与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琴童厌学”现象的分析与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琴童厌学”现象的分析与思考摘要:儿童学习乐器的热潮持续升温,但在乐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琴童都不能坚持下去,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误区。只有摈弃传统器乐教学中以技能教学为中心的思想,代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一种音乐教育理念来指导儿童乐器教学,相信这一困惑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得到解决。  关键词:“琴童厌学”教学误区解决途径    随着近年来儿童乐器学习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家庭为子女添置了诸如钢琴、小提琴等贵重的乐器,并不惜重金聘请教师。作为一种对孩子的“智力投资”,

2、这些现象是无可厚非的。但存在的一个事实是:随着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多数孩子对乐器学习的兴趣开始下降。而有些老师和家长没有寻找其中的原因,只是一味地逼着他们练琴,导致这些孩子对乐器学习产生厌恶甚至憎恨心理,出现有些孩子为了躲避弹(拉)琴采取许多极端的行为,如:以毁坏乐器、甚至自残等方式来抗议。  这些孩子的家长恐怕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本来应该很美好的一件事变成了一幕幕惨剧呢?我对此也困惑不解。为此,我带着这个困惑对一些少儿艺术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实际上存在着复杂的心理

3、原因。    一、教学过程的误区    (一)教师方面。在我对教师的调查中,当问到“你在教学中选用什么教材,以及如何给学生上钢琴课的?”这个问题时,所有老师的回答都是相似的:“对刚开始学琴的孩子,我们选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汤普森儿童钢琴教程》,对有一定基础的,我们一般使用《拜厄钢琴练习曲》和《车尔尼练习曲》并结合《哈农钢琴练指法》来教学,只要学生能把乐谱准确地弹出,姿势、指法、节奏不出问题,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姿势、手形正确,音准、节奏不出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  我们从教师这一方进行分析就可

4、以发现,这些老师在教学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方法和模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他们每次上课反复对学生强调的是:姿势、指法、节奏;每次布置给学生的是大量的练习曲,并要求他们熟练地弹(拉)出,期望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最终使本该是具有审美享受的、愉快的乐器学习变成了一种毫无乐趣可言的、枯燥、乏味的纯手指运动,从而偏离音乐学习的“轨道”。  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契合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某些原理。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和反应,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刺激和反应的过程。“教是刺激,学是反应;教是操控方,学是被操控方。学生仅被视为

5、一种生物存在,学习只被看做是个体受环境条件支配而被动形成的行为改变,只是外界操控的结果”[1]。在这种“操控方法”之下,对学生来说,只有外在的行为(如姿势、指法是否正确;乐谱能否完整弹出等)得到重视,而思维、情感、动机、兴趣等内在心理活动往往都被忽略。长此以往,这种“操控方法”必然会降低琴童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极端逆反行为的出现。  (二)学生方面。人所进行的一切行为都离不开心理活动。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针对儿童心理活动特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目标。“音乐教育,尤其是儿童

6、音乐教育,同样需要遵循心理学原理,根据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过程,结合音乐结构的心理学特征,将音乐教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2]在这一点上,恰恰很多老师没能做到,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研究琴童的心理。在对老师的调查中,当问及“你们在教学时有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做过研究”时,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回答“没有”。在他们看来,只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姿势和指法,剩下的就是学生练习的问题了。  我们通过对儿童阶段的音乐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发现,儿童刚开始的时候,基本是以一种新鲜和好玩的态度去参与和对待音乐活动,从音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来说,属于兴趣阶段,这

7、一阶段并不专一,稳定、新鲜、有趣成为他们评价音乐活动的简单尺度。如果,这时候我们不能使儿童发现乐器学习的乐趣,从而使他们对乐器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发展的话,那么,他们就会逐渐转移或丧失兴趣。没有了兴趣,乐器学习就会变成被动的学习。  有心的朋友会发现,弹钢琴在英文里为“playthepiano”(拉小提琴为“playtheviolin),而“play”一词在英文里就是“玩”的意思。国外的很多先进的音乐教育方法,如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强调儿童应该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来完成音乐的学习,通过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8、进而发展他们的音乐潜能。  娱乐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完美结合,才是音乐教学及音乐学习的尽善尽美的境界。如果不能使孩子们喜欢音乐,那音乐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从家长来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