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课件

《为政以德》-课件

ID:21699145

大小:484.0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18-10-20

《为政以德》-课件_第1页
《为政以德》-课件_第2页
《为政以德》-课件_第3页
《为政以德》-课件_第4页
《为政以德》-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为政以德》-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为政以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思考: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即德政主张的策略)?(1)【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提倡以德治国【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2)【原文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主张德治、礼治,将之与法令、刑法比较【评析】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

3、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儒家的德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局限性(3)【原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4、先富民,后教民【评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4)【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百姓的信任是最重要【评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

5、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一个重点。朱熹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

6、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5)【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对统治者的要求:敬、信、节用、爱民【评析】本章孔子所阐述的治理国家的三个方略,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以民为本”,就是主张治理国家要为人民负责,要取信于民,要节俭开支,要减轻人民负担,要尊重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规律,要合理利用民力等。(7)【原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7、(11•17)——反对统治者搜刮民财【评析】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去声讨冉求。(8)【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

8、,君孰与足?”(12•9)——建议降低赋税,减轻百姓负担,藏富于民。【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