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节课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

ID:21716148

大小:7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0-24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_第1页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_第2页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_第3页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_第4页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一百七十七节课思考题938、有了闻受空性的机会,为什么千万不要放弃?如果你实在没有因缘,不得不放弃这个机会,那也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939、有人说,如果一切法没有自性,二谛就无法安立了,而且众生也无法获得涅槃。这两个太过是怎么推出来的?我们应该如何回辩?940、有实宗认为,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对境需要是“实有”。对此,中观宗是怎么样驳斥的?如此承许对众生有什么利益?你自己有哪些体会?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

2、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智慧品》还是在讲法无我的第四个问题——法念处。法念处主要抉择万法为空性,这个深奥的道理,是修行人获得解脱的唯一殊胜之道。我们即生中遇到这样甚深的法门,是一种福分,理应生起欢喜心,同时要经常翻阅中观和菩提心为主的书籍。现在的世间杂书五花八门,如果去阅读、去学习,心逐渐逐渐就会散乱,尤其是初学者,除了大乘经论以外,尽量不要看一些世间书,古人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当然,古人的圣书不一定是解脱道,但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假如经常看一些世间书,乃至电视、报纸等贪嗔

3、痴为主的东西,我们本来就很微薄的信心和智慧,肯定会受到影响,以致最后嫌佛法太深而不愿意看。空性法门,是佛陀最甚深、最珍贵的教言。《中观四百论》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言说:“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佛陀的所有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名言中具有利他心、行持一切善法,以此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另一种是将万法观为空性,就像法念处所抉择的那样,如此则能获得究竟的涅槃。我们每个人的爱好、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究竟的道路是一致的,众生都具有善德如来藏,只不过示现成佛的快慢不同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行持

4、利他心和观空性。以前我引用过一位上师的言教,他要求大家一定要想到:“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所以,见和行在修学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现在有些人念佛特别虔诚,但对遣除障碍、积累资粮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执著非常强烈,在如此强烈的约束下能不能往生呢?据《般若经》的观点,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在闻思过程中对空性没有了解,现在很多佛教徒修行时的实执非常可怕,而今,大家善根因缘成熟,有这么好的闻受空性的机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当

5、然,如果你自己因缘不足,非要放弃也没办法,但绝不可劝别人放弃空性教义。我以前听说,有些人声称听完这个法以后,下一次的法不听了,不仅自己不想听,还劝很多人不要听。这种罪业真的非常非常可怕,这就是所谓的谤法罪,也是舍法罪!假如你前世没有积累资粮,没福报听受大乘殊胜空性,对法实在生不起正知正见,这个尚且情有可原,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也讲了,很多比丘因前世没有修善等种种原因,即生中对法生不起信解。但即便如此,也千万不要劝别人不听。尤其是某些地方的负责人、当家师、方丈等稍有权势的人,你自己的善缘断了以后,若还劝许许

6、多多的人不学空性法,一定要修人天福报,使大家断了解脱的种子,继续流转在轮回当中,这种行为特别可怕!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别人对正法有希求心,千万不要去制造违缘。否则,对高僧大德弘扬佛法的事业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你自己和与你有关的人就非常可怜了。因为很多人崇拜你、追随你,而你又没有睁开慧眼,以不正的言行毁坏了他们的善根,这种过失是无穷的。现在各地有一些负责人,有能力、有说服力的话,劝很多人行持善法趋入解脱,这个功德当然很大,但如果做不好,你一个人的一言一句让很多人堕入恶趣,甚至你自己也在恶趣中无法解脱,

7、这是非常可悲的。因此,有些业果不得不谨慎,大家一定要注意!壬二(遣除于彼之争论)分二: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二、遣除分析不合理。癸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子一、辩诤: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此颂有两个辩论。第一个辩论是说:如果没有世俗谛,怎么会有二谛呢?因为前面已经讲过,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来破析,根本不会有产生,万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既然一切皆无生,世俗谛的显现就不存在,这样一来,胜义谛又如何安立

8、呢?毕竟胜义谛是世俗谛的真相。瓶子的现相是世俗谛,瓶子的真相——现空无二的空性部分,就是第二转法轮的胜义谛。假如世俗谛不存在,胜义谛也就无法安立,如是则二谛不成立,那么该如何解释“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等有关教言呢?有些讲义认为,下一颂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但按照堪布根霍等论师的解释,此处虽没有直接回答,其实以间接的方式已经回答了。怎么回答的呢?虽然若没有世俗谛,胜义谛也不存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