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到重构设想

从问题到重构设想

ID:21761718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从问题到重构设想_第1页
从问题到重构设想_第2页
从问题到重构设想_第3页
从问题到重构设想_第4页
从问题到重构设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问题到重构设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问题到重构设想:鉴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启示和缺陷,我从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和后实践美学,主要是杨春时先生所主张的“主体间性”的理论观点出发,尝试效法原始思维和宗教思维模式来建构美学体系,以期能够弥补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缺憾。  关键词: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神学;无限之真  纵观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笔者认为它们只是从两个不同的向度对美学所进行的思考,它们都蕴含着巨大的理论意义。鉴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启示和缺陷,笔者将从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和后实践美学,主要是杨春时先生所提出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尝试效法原始思维和宗教思维模式来建构美学体系,下面我将从个体特性、美神同构

2、及无限之真这三个角度对这一体系设想进行进一步阐述。  首先,关于个体独特领悟的问题。实践论美学更注重审美中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方面,“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主体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客体之上,不仅使对象的某些性状可以维持人的物质存在,而且也满足人们逐渐发展的审美需要,同时,在这种实践中,客体把自己的性状对象化在人这个主体之上,不仅使人能够了解客体的各种性状,而且能从这些性状之中生发出审美需要和审美愉悦。”[1]由此可以看出实践美学是将美附着于客体,那么客体化之后的美将具有固定的形式,这在中国古典美学的比德说中有明确的表现。但当今时代,美的概念泛化,一方面,各种原本不属于美的因素被涵盖其

3、中,丑与荒诞被视为审美对象来进行解读,另一方面,伦理一度的限制性降低,审美的个性化倾向凸显,例如现在流行的暴力美学、死亡美学,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美的反叛,同时,这些美学领域即便在当下也颇具争议,只能为部分人接受欣赏。美学的这种个性化倾向往往是超越社会价值取向的,这就将实践美学过于强调社会取向的不足充分暴露出来,对审美感受中更为细腻的东西的的重视,对美的个性领悟的独特性的强调,使其更能突破历史的限定性而更接近美的本真状态。  其次,关于美神同构的问题。在上述设想的体系之中,美存在于人的灵魂对“绝对之真”的不断趋近的过程中,是灵魂与“绝对之真”契合时的临界点。由此可知,美在这个建构中是作为一个终极

4、性的存在,美在这个体系中也只能是作为一个自在存在,这是无需证明也无法证明的,正如在神学体系中试图证明上帝是否存在是毫无意义的一样。我们应当像神学体系中所做的那样,在确定美的存在的基础上通过审美关系的建立;透过审美感知的表象直达灵魂深处的蓦然领悟,进而逼视美的本体,之后,反过来由此确证对美的信仰与感知。由于在这个美的体系中,美与神一样是作为极限存在,它就不可能被限定于时空范围之内,同时也不可能展现其实体,因此,对美的感知只能是作为一种超越性的体验。我们借鉴马丁?布伯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在“我—你”的关系之中逼视美的本体。当人把世界万物看作是与“我”对立、分离的客体时,“我”只能经验或体验这些客体

5、,对于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它者。而当人把世界万物看作是与“我”的“实在的相会”时,人与客体就处于“我—你”的关系中,世界万物都是“你”。此时,“我”与“你”之间不再是利用或体验的关系,“你”便是“生命”、便是“神”。“我”只能倾注“我”的全部生命来称谓‘“你”,而“你”之外无它物,“你”无所待,“你”便成为一种绝对性的存在。[2]只有通过“我—你”这种体悟方式来与对象建立联系,才能最终走向灵魂与对象“绝对之真”的无限趋近,并在这个过程中逼视美本真身,进而构建起整个美学体系。  最后,关于“无限之真”的问题。这里的“真”不同于现实存在中的科学判定的真,它是一个极限概念,是审美对象在某一向度上的绝

6、对的真,是一种指向性,但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真”是无法被完全认知的,因此,它只能是作为理论角度的形而上的存在。但是,它又具有逻辑上的确定性,它是对象的客体性在某一向度上的绝对推进。同时,这里的“真”又与“美”“神”不同,“无限之真”具有实存性,它不同于“美”“神”是作为人为设定的精神实体,“真”是有其现实存在的基础的,他是可证的;可推演的,在其无限深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终极的确定性。在此之上,将美界定为灵魂与无限之真的契合就绝不同于柏克的快感说。柏克认为“美是:鉴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启示和缺陷,我从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和后实践美学,主要是杨春时先生所主张的“主体间性”的理论观点出发,尝

7、试效法原始思维和宗教思维模式来建构美学体系,以期能够弥补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缺憾。  关键词: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神学;无限之真  纵观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笔者认为它们只是从两个不同的向度对美学所进行的思考,它们都蕴含着巨大的理论意义。鉴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启示和缺陷,笔者将从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和后实践美学,主要是杨春时先生所提出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尝试效法原始思维和宗教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