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课堂教学中的“滑铁卢战役”

遭遇课堂教学中的“滑铁卢战役”

ID:21781718

大小:2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4

遭遇课堂教学中的“滑铁卢战役”_第1页
遭遇课堂教学中的“滑铁卢战役”_第2页
遭遇课堂教学中的“滑铁卢战役”_第3页
遭遇课堂教学中的“滑铁卢战役”_第4页
遭遇课堂教学中的“滑铁卢战役”_第5页
资源描述:

《遭遇课堂教学中的“滑铁卢战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遭遇课堂教学中的“滑铁卢战役”  课改多年来,我接连教了3轮的一年级,自以为对一年级课程教学中要把握的那点东西已烂熟于心。曾自诩为“低段教学专业户”,觉得不备课进课堂,照样能把学生哄得小眼发亮,小手频举,小嘴常开,再加上教学评优所带来的专业自信,越发有了恃才傲物、故步自封的心理。但那天上《王二小》一课,我却遭遇了“滑铁卢战役”。这堂课之所以失败,最大的症结是教师受教学经验化、模式化、技术化的惯性使然,不加研究地凭经验和感觉去处理文本,以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而使教与学的行为发生割裂,阻碍了学习共同体――师生和谐有效发展。  一、闭门造车:主观地解读文本 

2、 徐社东先生曾说:“对文本的多样化解读,是对一个经典文本的最高尊重。”《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尽管这些理念耳熟能详,但在细读文本时我还是钻进了自我构想的主观性解读中,忽略了学生应有的经验背景与相异视角。《王二小》是一篇经典传承的课文,围绕着人物形象的展开,我读到了一个颇为感人的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当我读到“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时,不禁为自己敏锐独到的发现暗自惊喜。虽是一句简单的人物背景介绍,却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王二小原是一名儿童团员

3、,帮助八路军放哨,却乔装成放牛娃,借此掩护自己开展工作,他是多么的勇敢机智啊。而事实上,这部分的解读完全出自教师凭空而论的主观臆断,甚是牵强。因为在后来的课堂中,当我深挖细凿想要学生读出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时,有学生质疑:“王二小本来就是个放牛的,为什么要装?”是呀,为什么要装?他既是放牛娃又是一名儿童团员,他的任务就是在放牛的过程中勘察敌情。这样的儿童团组织在敌后根据地俯拾皆是,教师为什么一定要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赋予王二小如此沉重的心机,曲解了编者的本意呢?从文本细读的推进到“文本秘妙”的发现,再到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师以“闭门造车”式的解读打造课堂,失

4、却的是远离学生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实践和能力发展应有的更为适度、真实的文本解读。  二、庖丁解牛――技术地肢解文本  本以为凭着相当纯熟的教学技术搭建预先想好的教学支架会是轻松容易的一件事,把自己当作“庖丁解牛”中那个技术娴熟、干起活来得心应手的厨师,在熟知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寄希望通过常用的课堂强化技术手段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而获得人物情感上的共鸣。而实际表明我的想法过于肤浅。现摘录现场生成的一个教学片段进行分析:  师:王二小是谁?谁能用课文里的话介绍一下他?  生:王二小是一名儿童团员。  生: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

5、八路军放哨。  师:(追问)知道儿童团吗?  (生摇头)  师:儿童团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领导的少年儿童组织。王二小就是儿童团中的一员。  生:什么是抗日战争?什么是八路军?  (学生的兴趣打断了预设的流程。我匆匆解释而过,继续按预设“走教案”。)  师:他的任务是什么?  生: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为八路军放哨。  师:“一边……一边……”说明一个人同时要做两件不同的事。谁还能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学生很有兴趣,发言十分踊跃……)  师:王二小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仅有一次吗?  生:不是。  师:哪个地方看出来?  生:常常

6、。  师:好,把这个词加重语气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王二小很勤劳。  生:王二小很能干。  生:王二小很勇敢。  师:王二小还很聪明呢!谁知道他聪明在哪儿?  生:他又会放牛又会放哨。  师:嗯,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教室一片沉寂,学生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师:再去读读课文,从这句话中怎么读出王二小的聪明,看谁最聪明,最会动脑筋?  (一生举手,我以为来救场,正待高兴,突然一个问题让我懵了:“老师,什么是放哨?”看来学生的兴趣并不在聪明不聪明上。)  师:你看,王二小真的是放牛娃吗?不是,他是装成放牛娃,借放牛娃的身份来麻痹敌人

7、,掩护自己,他多聪明呀!  (忽然,班上一个特别爱发问的男同学叫起来:为什么他不是放牛娃呢?紧接着,教室像炸开了锅:什么叫“麻痹”?什么是“掩护”?不对呀,他就是个放牛娃,为什么要装呢?……)  课行进到此被强行“镇压”下去,因为预设的教学内容还有一大半没有完成,再讨论下去将偏离我的教学轨道越来越远。  当我忆起课堂内师生对话的这些场景,想到学生在我亦步亦趋、丝丝入扣的问题分析中逐渐失去思考交流的兴趣时,一种强烈的失落与自责在心底涌动……课堂的真和美不是简单的教学技巧,而应基于教学的本质精思锤炼而成。教学的本质在于尊重学生的自然,满足学生的精神所需,

8、建立基于学生兴趣基础的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单凭教师个人的主观理解确定教学内容。为了挖出“他常常一边放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