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远去成绝响

不忍远去成绝响

ID:21802920

大小:91.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0-24

不忍远去成绝响_第1页
不忍远去成绝响_第2页
不忍远去成绝响_第3页
不忍远去成绝响_第4页
不忍远去成绝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忍远去成绝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忍远去成绝响内容提要 本文以原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长弓出版于1948年的学术著作《鼓子曲言》,及其儿子张一弓刊行于2002年的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为中心,借助二者的互文关系,讨论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对话,探究古城、大学与战火,如何成就了张氏父子以声音为中心的“开封书写”。文章包括“战火中弦歌不辍”、“为何只能是‘开封’”、“倾听古都的‘声音’”、“鼓子曲、高台曲与坠子书”、“文学史家的视野”、“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六节。  曾为七朝古都的开封,进入20世纪,因政治、经济以及交通等因素,已不再是在

2、全国举足轻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了。而我关心的是,在古城残破且孤寂、不被世人看好的年代,有哪些文人学者,在精神上不即不离,用自己的专业学养,默默地呵护着它。  本文以原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长弓出版于1948年的学术著作《鼓子曲言》,及其儿子张一弓刊行于2002年的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为中心,借助二者的互文关系,讨论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对话,探究古城、大学与战火,如何成就了张氏父子以声音为中心的“开封书写”。  一 战火中弦歌不辍  对于学者张长弓来说,八年抗战,是其著述的“关键时刻”。就以《鼓子曲言

3、》为例,1948年正中书局版的《题记》称:“民国三十四年六月脱稿于宝鸡石羊庙,又二年二月改定于开封。”此文有日:“三十三年嵩潭失陷,明年宛西战役,皆在极艰苦中,强力携出曲稿。”《张长弓曲论集》收录的《鼓子曲言》修订本,则是:“一九四五年六月脱稿于宝鸡,一九四七年二月改于开封,一九五〇年三月再改于开封。”《鼓子曲言》第一章“历史与源流”曾以《南阳俗曲之历史与源流》为题单独发表,文后注:“一九四五年二月在荆关。”这里的“荆关”,即《鼓子曲言·题记》中提及的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濒临丹江的荆紫关;而后者

4、提及的“嵩潭”,乃豫西深山区的嵩县潭头(现归栾川县管辖)。此“嵩潭”,在《鼓子曲存·序》中也有涉及:“回想一九四一年春,敌人侵犯郾漯,本人远在北京。妻孟华三置箱箧不顾,携儿女稿包逃难下乡。一九四四年夏,敌人陷我嵩潭,衣物损失罄尽,带眷负稿出山。今日整理旧稿付印,真是感怀不绝。”  嵩县潭头、淅川荆紫关、宝鸡石羊庙、河南省会开封,这四个地名,不仅关系《鼓子曲言》一书的写作状态,更牵涉一所著名大学的命运——八年抗战,河南大学多次迁徙,先迁豫南鸡公山,1939年5月转豫西的嵩县潭头。1944年5月日军奔袭

5、,师生逃避不及,多有牺牲(被杀16名,失踪25名)。河南大学师生攀援于崇山峻岭之间,转移到淅川县荆紫关落脚,继续办学;第二年又因日寇逼近,师生及家眷“经商南,越秦岭,过蓝田,步行800里,于4月中旬抵达西安”。不久又奉部令迁往宝鸡附近的石羊庙继续办学,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才返回原址开封古城。  张一弓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中关于H大学抗战中四处迁徙、辗转办学的经历,基本属于写实;至于“父亲”在炮火连天中坚持治学,寻访古曲《劈破玉》的经历,可与张长弓的著作相印证。只是在小说中,河大遇袭以及从潭头转移到

6、荆紫关这一段,以张长弓为原型的“父亲”更像是孤胆英雄。就像张一弓在《远去的驿站·后记》中说的,这部小说以父亲、大舅、姨父三个家族的故事为主体,而第一人称“我”的位置,“好像只是‘冰糖葫芦’和‘羊肉串’中的那根棍儿”,其作用是“把三个家族内外的各种人物串连起来”。作为贯穿线索与观察角度的“我”,主要关注的是作为H大学教授的“父亲”如何冒着炮火寻访古曲《劈破玉》。卷首篇“胡同里的开封”以及第四卷“琴弦上的父亲”,固然是以父亲的故事为中心;第一卷的卷外篇“浪漫的薛姨”、第二卷第九节“绝唱”,以及第二卷的卷

7、外篇“倒推船”,也都是寻访鼓子曲的故事。擅长经营中篇而非长篇的张一弓,其《远去的驿站》对抗战中大学生活的精彩描写,本可与鹿桥的《未央歌》、宗璞的《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比肩,可惜作家贪多求快,将“原要分为三部长篇来写”的故事,用“经济实惠”的结构,硬塞进一部仅二十多万字的小说里,明显分散了笔墨。但有一点,将小说中关于河南大学的迁徙以及张长弓教授的撰述,与相关史料相印证,发现大都属实——除了爱情这条主线外。  我曾提及:“抗日战争中,于颠簸流离中弦歌不辍的,不仅是西南联大。可后人谈论‘内容提

8、要 本文以原河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长弓出版于1948年的学术著作《鼓子曲言》,及其儿子张一弓刊行于2002年的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为中心,借助二者的互文关系,讨论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对话,探究古城、大学与战火,如何成就了张氏父子以声音为中心的“开封书写”。文章包括“战火中弦歌不辍”、“为何只能是‘开封’”、“倾听古都的‘声音’”、“鼓子曲、高台曲与坠子书”、“文学史家的视野”、“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六节。  曾为七朝古都的开封,进入20世纪,因政治、经济以及交通等因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