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ID:21809337

大小:140.00 KB

页数:74页

时间:2018-10-20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_第1页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_第2页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_第3页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_第4页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精神分析范型(上)——古典的精神分析论创始人:弗洛依德。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主要研究问题: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对日后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发展出来处理内部驱力外部刺激的自我适应功能。主要的研究方法:临床个案研究,评鉴技术:梦的分析、自由联想和投射测验等。精神分析范型(psychoanalyticparadigm)新精神分析反对弗洛依德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对人的悲观主义,强调自我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但其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和评鉴技术上并没有脱离弗洛依德所创立

2、的古典精神分析论。1.弗洛依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如何产生的?3.为什么说弗洛依德是一个泛性论者?4.弗洛依德关于人格的重要观点有那些?5.弗洛依德运用什么方法研究人格?本章主要问题:第一节弗洛依德其人及精神分析的产生一、弗洛依德的生平及著作1.生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著名的心理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于后来由此演变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

3、析引论》等。从背景上来讲,他最不大可能成为学术界的泰斗。他于1856年出生在一个叫弗赖堡的小镇,是一个沿门叫卖羊毛、布匹、兽皮的贫苦犹太贩夫的儿子。当他4岁时,全家搬到了维也纳,虽然父亲的生意渐渐好转,可一家人的生活是在艰辛中度过的。8个孩子中,他是老大,也是智力出众的一个,家里尽可能地鼓励他发展。弗洛依德比一般人早一年进入大学预科学习,在预科学校的7年中都是第一名。他在预科学校的最后几年当中读了哥德论自然的一篇很有启迪作用的文章,遂决定一辈子投身科学。1873年,他上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他仍然是最好的学生。可是,他发

4、现,医学对他没有什么智力上的吸引力,而且从实际工作上来讲,他也觉得前途黯淡。在医学培训中途,他开始受到思内斯特·布吕克的强烈影响,弗洛依德后来说,“布吕克在我的一生中的重要程度胜过任何人”。弗洛依德被生理心理学深深吸引,他醉心于学术上的生理心理学,希望成为一名生理学家而进行纯粹的研究。可布吕克却建议他不要这样做。对于贫穷的弗洛依德来说,从事纯科学研究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放弃了这个梦想,勉强完成了医学课程,1881年拿到了硕士学位。在研究院期间,他邂逅并爱上了一位名叫玛莎的姑娘。不过,他只能在自立并保障妻子和家庭的生活之

5、后才能结婚。最为合适的可行办法是去一家私立诊所,为此,他离开了布吕克的学院,加入了维也纳总医院,在当时世界最有名的脑解剖学家西奥多·梅那特的指导下学习。玛莎跟她母亲一起生活在汉堡,而弗洛伊德很长时间才能去看她,他们靠鸿雁传书,几乎每天一封情意绵绵、充满爱意的长篇情书。弗洛依德步入自己独特的职业生涯,缘自与约塞夫·布罗伊尔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后者是位成功的医生和生理学家。俩人成了莫逆之交,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布罗伊尔的某些病人,其中一个叫安娜的病人,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中起重要作用。1885年,他得到一个机会去法国巴黎向沙可

6、学习。在一次晚会上,沙可突然说某些病人的障碍通常是一种性的基础,而且一定涉及到生殖器方面的问题。回国后,他发现许多病人不能接受深度催眠。为此,他放弃催眠,用了南锡的谈话法,使病人在觉醒状态下自由联想。这种技术是让病人放松身心地躺在床上任意地自由谈话,不管联想到什么都完全说出来,目的是使病人把压抑在意识中引起异常行为的原因清醒地记起来,这是他独创的,也是精神分析演进中最重要的一步。经过实践,他发现越来越多的病人常回忆起童年时代的经验,而那些被压抑的记忆中有许多是和性有关的事,这就使他注意性爱和精神病因的关系。1895年他

7、和布罗伊尔一起出版《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标志者精神分析正式问世。此书并不成功,对它的不多的评论大都很严厉,在出版后的13年中仅卖出626册。1923年,弗洛依德67岁,因为抽了一辈子的雪茄,他的上鄂长了癌,他一共进行了30次手术,以切除反复癌变的组织。在后期,他的癌症已经无法做手术了,可意识还是清楚的,他仍然坚持写作,还看一些病人。最终,由于无法忍受的疼痛,他请自己的医生注射过量的吗啡结束痛苦,于1939年9月23日逝世。2.著作:《梦的解析》(1900年)《性欲理论三讲》(1905年)《精神分析引论》(1910年

8、)《超越唯乐原则》(1920年)《群众心理学和自我分析》(1921年)《自我和伊底》(1923年)《文明及其缺陷》(1930年)《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年)二、精神分析的产生1.社会背景精神分析是弗洛依德想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病态现象所需要的产物。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奥国,尤其是维也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常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