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教学浅论

创设情境教学浅论

ID:21813198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4

创设情境教学浅论_第1页
创设情境教学浅论_第2页
创设情境教学浅论_第3页
创设情境教学浅论_第4页
创设情境教学浅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设情境教学浅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设情境教学浅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马克思说过:“数学教育具有创造之本型,数学是人类自由的创造物。”这句话明确了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关

2、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下面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创设情境的做法:  一、注重理解,防止流于形式  一位同事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校内公开课时,为了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了解情况,先后问:“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几种方法?”听了学生流利、X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题的教学。事实上,学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可以将提问改为:“如图1,在在△ABC和△A1B1C1中,(1)已知,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使△ABC~△A1B1C1;(2)已知,补充一个合适的

3、条件(),使使△ABC~△A1B1C1。”回答这样的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显然是答不出,只有在真正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    二、从研究、探索开始,延拓创新问题,创设情境  在上一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首先引出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足球,然后以足球作为学习的实例:“足球由黑色正五边形和白色正六边形配置而成,已知它们共有32个,问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分别有多少个?”,如图2。    对于这个习题的分析和引导,我认为这样比较合理,同学们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1)“设正五

4、边形X个。那么正六边形(32一x)个,再找一个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呢?”  (2)“一个正五边形有几条边与正六边形共有?x个呢?”(列出代数式5x)”  (3)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正六边形有几条边与正五边形共有?(32一x)个呢?”(列出代数式3(32-x))“这两个代数式表示的都是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公共边条数,所以相等,从而得到方程5x=3(32-x)。”  三、水到渠成,解决问题,体验情感  在上《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

5、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仍采用前述“三步曲”模式,其功能主要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但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原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论是否依然成立。结果学生给出下面几种命题: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的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的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的夹边”。  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第三

6、边上(或两角的夹边上)的派生线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这里派生线是指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  给出上面几个命题以后,学生自己写出了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我感受到:“教学生问比教学生答更重要”。但这几个命题中学生对“两角及夹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有困难,我告诉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之后,这个命题的证明非常简单。  这几个教学实例充分的说明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事实上,教学实例中的问题都是所有数学教师熟知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

7、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才能让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帮助者、学生思维的评价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诱导他们自己问自己。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有作用,更有意义。      简介:黄玉龙(1987—),男,籍贯:贵州省遵义县,工作单位: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