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三彩釉色分析

辽三彩釉色分析

ID:21818043

大小:9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4

辽三彩釉色分析_第1页
辽三彩釉色分析_第2页
辽三彩釉色分析_第3页
辽三彩釉色分析_第4页
辽三彩釉色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辽三彩釉色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民间美术课程作业论文题目:“辽三彩”的釉色分析学号:13B0400023S作者:烏宵学科名称:美术学2013年7月15日浅谈“辽三彩”的釉色分析葛雪摘要:辽三彩是契丹建辽期间烧制的具有独特的游牧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吋代特征的低温釉陶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受契丹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辽三彩散发着浓郁的契丹民族传统文化和草原生活气息,造型粗犷豪放、挺拔刚健;纹饰淋漓酣畅、自由奔放,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力量,给人以奋发向上的鼓舞和勇于进取的精祌,折射

2、出契丹民族的品格和气质。辽三彩的烧造受到唐三彩的直接影响。生活实用器为主的辽三彩改变了唐三彩以明器为主的局面,这是三彩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辽三彩继承了唐三彩的装饰技法,对三彩的发展不仅起到了承接的作用,而且还开启了三彩文化的一个新时代。辽三彩作为一种低温釉陶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是有着浓郁的契丹民族风格的陶瓷艺术,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关键词:辽三彩色釉特点色彩烧制所谓“辽三彩”是指辽朝烧制的一种低温铅釉多彩陶瓷。“三彩”一词,不见于古代文献,最早出现于清末陈浏在《陶雅》一书,所谓“西人以康熙

3、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后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也说:“黄、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辽三彩是辽代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大多以生活实用器为主,受唐三彩影响,辽代也烧这类品种。辽三彩多用黄、绿、褐三色釉,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筒式瓶、注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其中赤峰缸瓦窑烧造量相对大一些,所烧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大凡盘、碟采用阳文印花,琢器采用划花。一、辽三彩的主要工艺特征1、缸瓦窑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6

4、0公里的瓦窑屯,窑场规模较大,遗物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除生产瓷器外,窑场中宥专烧釉陶的窑炉,烧制单色白釉、黄釉、绿釉陶,而三彩釉亦巾以上三色组成。胎质粗软,火候稍高,胎体呈色为淡粉和黄白。先施內陶衣后施釉,釉色光艳鲜明。入窑烧制吋用三爪形支足入匣,故器中都有三个小圆钉痕。三彩器多印花盘、印花砚、小佛塔等。2、南山窑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故城西南约1.5公里,此窑规模不大,烧造时间不长,遗物分布面积也不大,是一处专烧釉陶的窑场,除生产单色釉陶外,三彩釉也是白、黄、绿三色并施。胎质细软,硬度稍小,胎体淡红色。

5、施釉前先挂白色陶衣,釉色欠鲜艳,釉层易脱落。器物多盘碟类小件器。此窑特点是在部分白色釉或黄色釉面上加绿彩。窑具中不见匣钵等障火器物,仅发现爪状垫烧具,形如鸟足,故器皿中心每有三个痕疤,器底圈足上也往往有支垫痕迹3、龙泉务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务村北面,制瓷种类较多,但三彩釉制品不是很多。在出土大量瓷片的同时,伴随有三彩菩萨像、彩绘佛像、三彩俑等出土。从大量的残片及三叉支烧工具可以看出,当时曾大量烧造,色彩以绿、黄两色为主,其中黄色中泛赭红,具有明显的地区特征。除佛像及与佛教存关的莲花座外,实用器物中的方盘、

6、灯、炉、盒、枕也较常见,还见建筑构件产品。所有产品均采用叠烧法,圆器内底都有3〜4个支痕。花纹装饰有刻花、印花,多属莲瓣纹。二、辽三彩的风格特征辽三彩是辽代生产的低温彩色釉陶制品,大多以生活实用器为主,受唐三彩影响,辽代也烧这类品种。辽三彩多用黄、绿、褐三色釉,器型屮的方碟、海棠花式长盘、鸡冠壶、筒式瓶、注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风格。其中赤峰缸瓦密烧造量相对大一些,所烧三彩釉陶器胎质细软,呈淡红色,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两种,人凡盘、碟采用阳文印花,琢器采用划花。二、辽三彩的装饰方法

7、就明确出土品而言,绝大部分为印花三彩器或塑贴三彩,与唐三彩系统有关。辽墓中迄今从未出土过划花三彩盘碟,偶尔见过白釉绿彩的划花器和一部分黄或绿的单色釉划花器,然与上述划花三彩器截然不同。目前未见有划花填色的,虽在著录中偶有所见,但经鉴别研究,实为金元三彩器。辽三彩装饰题材明显觉得单调,仅为人们习见的花卉、唐草、鱼、蝶和流云、水波纹等几种题材。纹饰繁缛,往往是在器物上饰满花纹,且常常采用多层次或对称的表现方法构图。所饰花卉有成株的,亦有采用“一整二破”构图法,将一带叶花朵一破二半,形成半叶半花。辽三彩只见黄、绿、

8、白色,无蓝、紫、红等色。4、胎质釉色:辽三彩、唐三彩、宋三彩均属低温釉陶,其烧制工艺也基本相同,都是在制胚成型、装饰花纹后施白色化妆土,晾干后入窑高温环境K烘烧素胎,尔P施以彩釉,再次入炉经二次低温焙烧而成。结语可以说辽代陶瓷是在继承契丹族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北方陶瓷技法,辽三彩则受唐三彩影响,而又与同时期的宋三彩明显不同。其纹饰、造型等均具有浓郁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参考文献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