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化学实验题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北京高考化学实验题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ID:21847677

大小:6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5

北京高考化学实验题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_第1页
北京高考化学实验题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_第2页
北京高考化学实验题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_第3页
北京高考化学实验题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_第4页
北京高考化学实验题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高考化学实验题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北京高考化学实验题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化学实验将静态化学知识根植于动态操作技能之中,使内部思维活动和外部行动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理性内涵,既涉及相关知识又含有知识的应用,因此化学实验对于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北京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在命制思路上力图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实验在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以XX年和XX年的北京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为例,谈谈实验试题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以及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1诠释XX年和XX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试题分析【XX年北京高考理综卷化学实验题(第

2、27题)】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NaOH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aOH+2NO2=NaN03+NaNO2+H20(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装置②的作用是,发生反应的

3、化学方程式是。(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出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分析】本题以还原剂NO为参照物设计对比实验,根据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判断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试题从

4、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和设计原理等方面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通过对实验反应原理的判断、实验装置作用的识别、实验过程的分析、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论的解释和异常现象的辨析等实验各个环节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实验方法的体验和运用,全面细致地考查了学生实验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解答本题的思维导图如下:【XX年北京高考理综卷化学实验题(第27题)】为验证南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实验过程:I.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II.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

5、弹簧夹。III.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IV.(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IV的操作和现象是。(5)过程III的目的是。(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分析】试题是以人教版《化学2》第一章第一节的实验1-1“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作为实验素材,选用学生熟悉的常见物质作为实验药品,选用常见的仪器搭建实验装置,以学生熟知的卤素性质的知识作为实验原理的理论支撑点,并在实验设计中恰当地

6、融入了科学方法的要素。实验整体构思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将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隐含在试题的分析和解答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在遇到认知冲突时,运用“发现问题-4是出假设一收集证据一解释和结论”的探究步骤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深层次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题既从实验层面证实南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又从理论层面解释南素单质氧化性的递变规律,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的有机统一,有效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解答本题的思维导图如下:通过上述2道试题的分析可看出:实验思维导图把实验要素间内在的关联和脉络呈现出来,且具有一定的模式,印从“实验目的一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一实验装置的作用一实验操作过

7、程一实验现象一实验结论一异常现象的分析”等环节层层推进,其中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是核心,决定着其他要素。灵活地运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缜密、有序地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思维导图中的思维方法遵循一定规律,但思维导图又具有个性化,正如这2道实验题的思维方法相似,可是由于涉及的原理和物质不同,设问角度和考查内容不同,致使在思维导图的具体分析环节上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解题时不能只留意思维导图的外在形式,不可简单模仿或僵化思维流程,使思维定势或化,而是应将思维导图作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支撑,结合实际情境或问题,发现新的条件和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