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论文]

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论文]

ID:21962872

大小:1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5

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论文]_第1页
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论文]_第2页
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论文]_第3页
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论文]_第4页
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体会爱鸟之情,感悟和谐之美——《灰椋鸟》教学建议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湖中心小学(222302) 陈 如《灰椋鸟》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查阅资料,激情诱导通过翻阅参考

2、书和上网浏览,我了解到: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她一生爱鸟,1987年为寻找飞失的白天鹅,以身殉职,年仅23岁。为了纪念这位年轻的护鹤天使,江苏盐城和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分别修建了纪念馆、纪念碑,宣传徐秀娟的事迹,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热情。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丹顶鹤女孩的原型就是她。我决定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也像我这样感动,并带着感动学习《灰椋鸟》。二、研读文本,确立重点仔细地研读《灰椋鸟》一文之后,我觉得学习《灰椋鸟》,

3、却不能只了解灰椋鸟。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有一群辛勤劳动的林场工人。作者在为鸟儿欢呼的同时,也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仅仅这样还不够,我们还应让学生通过对灰椋鸟的认识,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作者徐秀娟。因为有了林场工人的劳动,灰椋鸟才有了安全的家园;因为有了那个美丽的故事,这篇文章才充满无穷的魅力。由此,我确定了全文的教学重点,由核心问题:“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和入林后的热闹场面”入手,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体会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三、课前铺垫,奠定基调1.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出主人公--徐秀娟,并板书,让学生齐读。2.简介徐秀娟3.设计这

4、样的导语:“徐秀娟不仅爱鸟、护鸟,而且善于写鸟。”这样,以歌曲做铺垫,挖掘一个“爱”字奠定全文的教学基调,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四、品读课文,渗透学法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而,本课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按“归林前”“归林时”“归林后”品味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并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实现灰椋鸟崭新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生成与构建。如,在品读第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出示学习方法:读—画—品(1)读: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2)画:画出你喜欢的描写

5、灰椋鸟的句子。(3)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在这些句子的旁边动笔写一写批注。2.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注意重点语句的赏析、品味、朗读。(1)如,引导学生理解“排空而至”一词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①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是哪个词?(排空而至)②“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直线划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③利用多媒体再现百鸟归林的场面,将文字与图像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再如,引导学生理解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语句时,可以这样设计:①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

6、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②写“先回来的鸟”的语句,抓住“倾诉”“呼唤”二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灰椋鸟,你会怎么做呢?③这一声声“倾诉”“呼唤”,后到的鸟都听懂了吗?(从“应和”一词可见灰椋鸟听懂了。)④学生表演:一个表演“呼唤”,一个表演“应和”,激发兴趣,帮助理解。4.最后,以一句话引出第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我们这么说显得有些零乱,作者写的怎么不零乱呢?(时间顺序)5.从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爱鸟的人)五、深化主题,升华情感文章的结尾处,深情言理,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赞颂了林场工人们的辛勤劳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时,

7、通过教师总结,回归到第六自然段,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使学生明白作者情感变化原因:不仅因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归林之后的热闹,更是因为想到了人,即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的感谢,对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赞美,进而使学生受到爱鸟、护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教育,突出本课的主题。然后,再次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音乐中教师引读:让我们永远铭记徐秀娟的话(学生齐跟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从而升华学生的爱鸟之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