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

中医药学基础

ID:21984170

大小:444.00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8-10-21

中医药学基础_第1页
中医药学基础_第2页
中医药学基础_第3页
中医药学基础_第4页
中医药学基础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五章 中医药学基础15.1中医基础理论15.2四诊八纲15.3中药学基础知识15.1养生和中医的健康观15.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15.1.1基本特点整体观人本身形体—五脏(六腑)—精神生理、病理的基础以经络沟通和联系人与自然人体生理、病理与四季、昼夜、地理、居处等相应辩证论治辩证根据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病史等资料,在中医理论体系下运用辩证纲领,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分析综合归纳证的过程。论治辩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证,施用不同治法、选择适当方药对疾病具体治疗过程。同病异治异病同治15.1.

2、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本身对立统一的双方的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用阴阳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统一双方,解释事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哲学理论。阴阳的特性阳事物动态、活跃、刚强等面的属性。阴事物静态、沉寂、柔和等面的属性。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用于治疗用于诊断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生理功能说明组织结构大体部位内脏阳气阴精、功能物质对立统一平衡四诊资料分阴阳辩证分阴阳确定治则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补阳、补阴、阴阳同补选药温热为阳,寒凉为阴;辛甘为阳,酸苦为阴阴阳失调平调阴阳说明病理变化发病阳气、

3、阴精正虚阳邪、阴邪邪胜病理偏盛阳盛阴病,阳盛则热(实热)阴盛阳病,阴盛则寒(实寒)偏衰阳虚阴寒内生(虚寒见外)阴虚亢阳内生(虚热内热)两虚阴阳互损导致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离绝死亡阴阳失调五行(狭)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广)即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将自然界事物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以五行属性和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归类示例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时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角平旦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徵日中苦赤长暑南

4、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宫日西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商日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哭羽夜半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呻经络经络学说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是运行气血、联系各脏腑组织官窍的通路中医研究阐明经络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间相互关系学说15.1.3经络学说阴经行于内、阳经行于外;分别位于前、中、后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十二正经名称及流注次序15.1.4脏腑学说的概念、特点脏象脏象学说指人

5、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的外在征象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外部征象,来研究内在的脏器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中医学说五脏及功能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主神、其志在喜,开窍于舌,其液在汗。肝藏血,主疏泻,开窍于目、其液在泪,主、筋,其华在爪。脾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喉为门户,外合皮毛。肾藏精、主生殖、生长发育、壮、老、已,主骨、生髓、通于脑,主水,主纳气,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两阴,司二便。脏腑之间的关系心心与小肠经络相连、病理互为影响血液生化与运行心主血、脾生化

6、与统摄心阳温煦脾运心与脾肾与心水火阴阳关系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生理)“心肾不交”“水气凌心”(病理)精血关系精血互生精虚血少并见神志关系“心肾不交”健忘失眠多梦132肝与胆关系胆汁来源、分泌和排泄,为表里脏腑脏腑之间的关系肝水液代谢关系藏血与生血(疏泻与运化)21肝与脾脾与胃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中心,互为表里生理病理互为影响胃—阳—受纳—喜润恶燥—主降脾—阴—运化—喜燥恶湿—主升脏腑之间的关系脾水液代谢关系脾运化水湿,肾主水先天与后天肾是原始物质与原动力来源脾是后天水谷精微化生来源12互相关联肾与脾肺与大肠肺肃降与大肠传导

7、互相影响脏腑之间的关系肺主气与生气水液代谢关系“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21肺与脾肾与膀胱水液气化关系膀胱固摄开阖赖肾气化脏腑之间的关系肾水液代谢肝疏通水道、肾主水阴阳互影响精血为阴、功能为阳“水不涵木”“子病及母”—阴虚阳亢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肾精肝血互生互养123肾与肝全身声音寒热、汗液按肌表胸腹舌气味头身胸腹脉诊饮食口味睡眠、二便经带望闻问切15.2四诊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诊的意义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局部与全身相互影响,外在的局部征象反映内在的病理变化,通过四诊可以收集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症状、体征,为了解病因、病位

8、、病性,即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应用四诊要求“四诊合参”。望气色15.2.1.1望诊意义色定病位、病性泽定脏腑精气盛衰、病情深浅重点面部气血五色主病红主热(心)白主寒、主虚、主失血(肺)黄主虚、主湿(脾)青主痛、主淤、主惊(肝)黑主寒、主痛、主水、主虚(肾)舌尖舌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