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言语形式成了“过河的桥”[论文]

别让言语形式成了“过河的桥”[论文]

ID:21997006

大小:1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6

别让言语形式成了“过河的桥”[论文]_第1页
别让言语形式成了“过河的桥”[论文]_第2页
别让言语形式成了“过河的桥”[论文]_第3页
别让言语形式成了“过河的桥”[论文]_第4页
别让言语形式成了“过河的桥”[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别让言语形式成了“过河的桥”[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别让言语形式成了“过河的桥”别让言语形式成了“过河的桥”徐国荣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或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

2、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在朱先生看来,他的文学阅读经历了两个阶段:先前关注文本内容,文本的语言文字只是“过河的桥”;后来更关注“语文”本身,揣摩文本言语与文本内容的关系,品味言语形式是如何精确妥帖地表现文本内容的。前者属于一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后者属于专业阅读中“语文体验”。这启发我们,“语文体验”不能仅仅从文本内容中获得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关注言语形式,感受其“精确妥帖”的力量。对照时下流行的“语文体验”教学,我们会发现,多数老师还只停留在盯着“文本内容”、触发“情感体验”

3、这个初级层面上,还没有挣脱聚焦“内容理解”的惯性。课堂操作中,主要是通过语言“煽情”、媒体刺激、讨论诱导等言语形式以外的方式来放大文本内容“感动”学生,而忽视对言语形式精确妥帖地揣摩玩味。把文本言语形式当成“过河的桥”,仍然是时下“语文体验”的普遍现象。比如苏教版第九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教学“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这段文字,拎出言语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谈迁孜孜不倦的精神,这只是第一步。作者是怎样通过简短的语句“精确妥帖”地表现思想感情的?须得

4、再往前进一步,方能感受到作者对语言文字“尖锐的敏感”“极端严谨”的态度,但我们却往往就此止步了。走出“语文体验”的误区,应注意以下两点:1.准确把握“语文体验”的内涵,排除客观干扰“语文体验”陷入误区原因有三:(1)对新课标的误读。2011年修订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体验”一词共有14处,其中直接指向“情感体验”的表述达7处之多,如果粗浅阅读,很容易断章取义,误认为新课标主张的“体验”只是基于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目的是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优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殊不知,在语文教学中关注“情感体验”的隐性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言语形式的

5、敏感力,以及理解并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教材编写的误导。王尚文先生在《言语形式四题》中指出:“当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在‘语文’上下足工夫,不能全怪语文老师,语文课本也得负一部分责任。”他列举某教材“单元教学导语”和课文“练习设计”,指出:“虽有语文的成分,但重头戏却在课文的内容,学生在语文方面不太可能有太大的收获。”(3)教学参考书的干扰。教学参考书是教师最直接的参考资料,可惜它能提供的几乎都是课文内容分析,其负面作用显而易见。走出“语文体验”的误区,就要正确解读课标要求,准确把握“语文体验”的实质内涵,排除教材、教参的干扰,聚

6、焦言语形式,着力培养学生对言语形式的敏感力。2.致力“语文体验”教学模式修正,重在形式解密时下流行的“语文体验”,其教学模式一般为:通过言语形式(过河的桥)获得言语内容,然后盯住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创设情境,采用音乐、图片、语言渲染等辅助手段,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即“言语形式—一言语内容—一情感体验”。为了走出这种误区,笔者总结出两种模式,能有效确保教学最终落脚到言语形式敏感力的培养上。(1)“言语形式→←言语内容”体验模式收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文字浅显。学生对文本内容一读就懂,但是对文本精妙的言语形式却往往难以发现。教学时,可以

7、直接集中在言语形式上,引领学生探索言语秘密,发现言语规律,体验语文魅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中有句话:“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学生一般一读而过,不会产生深刻的“语文体验”。从言语形式人手,点击句中的“逗号”,关注句中的特殊停顿.却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丰富的“语文体验”。我问学生:“你们不觉得这个句子形式上有点特别?”学生马上发现这个“逗号”,这样短的句子,一般是不会断成两个短句的。我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触摸作者刻意停顿的“心思”,体会作者对小珍珠鸟出世的那份惊喜和疼爱——作者竟然不忍心拨开藤蔓看一眼,宁愿在那里

8、猜想!作者竟然将这份感人的“心思”精心地藏在一个逗号里!这一教学模式一定要在学生对文本内容能自读自悟,没有理解难度的情况下才能运用。(2)“言语内容→←言语形式”体验模式有的文本内容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一时很难读懂;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