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人画气息

品味文人画气息

ID:22071625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品味文人画气息_第1页
品味文人画气息_第2页
品味文人画气息_第3页
品味文人画气息_第4页
品味文人画气息_第5页
资源描述:

《品味文人画气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品味文人画气息:“文人画”是狭义上“中国画”之精髓部分,所以理解文人画之内涵是完整认识中国画的关键!“中国画”是一种特别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东方绘画。  关键词:文化遗产;美学思想;画品;笔性    一、认识文人画的意义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它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当今,传统中国画面临所谓“穷途末路”的时候,在艺术上以取气息为上,注重笔墨法度为本及求神似的审美观,不但具有历史的文化意义,更具有其现实的美学教育意义:一方面,“文人画”那高雅温馨的艺术情操,为现代学习、

2、工作紧张的人们带来愉悦的调节和休息。另一方面,这笔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又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因此,挖掘文人画的精神,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人画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提出    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文化史上文才盖世的大文豪兼书画家苏东坡,基于对中国文化史、中国画史和画论的认识,指出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到了元代至正年间,文人画家倪云林又提出了“聊写胸中逸气”的文人画家的创作心态。之后,杰出的文人画家董其昌更深入地提出了画分“南北宗”的审美观点,并明确地表示其“崇南贬北

3、”的审美倾向。这对品味和鉴别中国画作品中高下雅俗二类不同的文化气息提出了进一步的审美理论。无论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佛家的“忍”、道家的“柔弱胜刚强”,其主流和最高境界都是“化阳刚为阴柔”。所以,“化阳刚为阴柔”之见,则又为我们在董其昌对中国提出崇南贬北的审美倾向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审美标准。而这些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正是文人画的精神综合体现。    三、品味文人画气息    1. 文人画的决定因素  “中国画”作品中的文化气息,直接关系到中国画艺术家自身的学养和气质,对它的品味和鉴赏,较之中国古代对诗的品味和鉴赏有类似和又不完全类似

4、之处。在中国画中,对中国画作品气息的品味和鉴赏,在历代所见画史与画论中也有类似之品,诸如:博大、雄浑、坦荡、富贵、绮丽、典雅、飘逸、洒脱、超诣、冲淡、天真等。故在历代中国画史和画论中又称之为“笔性”。其归纳起来,在历代所见画史画论中也流称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间”二大类。故而,笔性所反映的不同文化气息便成为品味什么是文人画的决定因素。    2. “笔性”所反映的内涵及形成条件  “笔性”是中国画家在创作中,通过笔墨呈现出的内在血肉和情感的文化属性。因此,如果抽去中国画中的笔性内涵,那么只剩下概念意义上的水墨躯壳而己。笔性的形成,一半是先

5、天的,一半是后天的。既然一半是后天的,笔性不好,就应该转化工作。陆俨少提出了具体转化的多种途径,诸如培养好的道德品质、多看名画、矫正执笔法等等。这与董其昌“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俗”(《画禅室随笔》)的观点一脉相承。    3. 对“笔性”的误解和迷茫  近现代深谙传统精髓的前辈艺术家的相继去世,其后继者,即七、八十年代间成长起来的大多数画家由于各方面的特殊原因,他们没有延续这种优秀传统,在认识上产生了巨大的偏差,以致在创作、评论上都无视于“笔性”作为鉴赏中国画特性之标准,而代之以丘壑

6、、造型、构图、色彩等一般绘画性要素,甚至对笔墨的理解常常会把它肢解为转、折、顿、挫、浓、淡、干、湿等技术层面的“法”的概念,从而失去其文化的含义。这种审美价值观的迷失亦直接影响美术教育,使得莘莘学子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后依旧不知道“中国画”之精神含义以及其中“笔性”又是什么?或迷茫或失望。这种先在专业之中而又处于门外不知所措的茫然状态,使他们一生徒劳而失去学习中国画的信心。    四、文人画的未来    在中国画史中,从元四家到吴门画派,从明四家到董其昌、八大山人,从清代中期至近现代黄宾虹、齐白石这几个历史阶段之间,哪一个阶段中没有艺术思想的混

7、乱期与艺术创作的低迷期?今天,只要我们振兴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去,一定会有杰出的英才关注这些让全世界也值得骄傲的民族文化,也会认真的予以学习认识和研究。历史也不会只钟情于前人,江山代有人才出,若干年后一定又会造就出类似于董其昌、黄宾虹式的大艺术家,那是完全有可能的。尽管那时候其作品的面貌有所不同,但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同样可以登上中国文人画史上的高峰。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说:“画有民族性,虽因时代改变面貌,而精神不移。“屡变者‘体貌’:不变者‘精神’。精神所到,气韵以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