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析的视角构建和声公共课教学新模式

以分析的视角构建和声公共课教学新模式

ID:22130895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以分析的视角构建和声公共课教学新模式_第1页
以分析的视角构建和声公共课教学新模式_第2页
以分析的视角构建和声公共课教学新模式_第3页
以分析的视角构建和声公共课教学新模式_第4页
以分析的视角构建和声公共课教学新模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分析的视角构建和声公共课教学新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分析的视角构建和声公共课教学新模式长期以来,我国的和声课教学,不论作曲专业或非作曲专业,均以和声写作为主体内容,和声分析长期处于被严重忽略的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不少的弊端。对于作曲专业学习者来说,和声写作是非常必要的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方式:但是对于非作曲专业学习者来说,单一的和声写作训练显得既难又无用处。随着知识的逐渐加深与写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和声也越来越感到吃力,提不起兴趣。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对和声学教材中设立的种种规则的过分强调,也使学习者误以为学习和声就是死板地遵守条条框框,脱离音乐的乏味过程。  针

2、对这一现象,国内和声学界对于和声课的教学改革呼声日愈高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杨通八教授在《和声公共课教学刍议》文中指出:“以四声部写作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形式,不符合公共课和声的开设宗旨,……公共课和声则只要求达到认识和理解就足够了。……我建议试行一种以分析为主的和声公共课。”王晡在《和声分析——值得重视的学科建设》一文中提出:“在课程学习中一律把和声课的目标误为和声写作——排除了主要是和声分析,就成了一个极为严重的指导性思想错误。”  可以说,和声学界对于和声学公共课教学新模式的改革方向基本取得了一致,即应大胆改变传

3、统的以写作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替代为以和声分析为主的新模式。提倡以和声分析为主之改革方向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一、基于人的认知规律    “听、说、读、写”是符合人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的科学规律。“读”——“读谱”,“写”——写作,“读”应先于“写”。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舍弃了“读谱”(和声分析)而直接训练“写”(和声写作),则必然进入教学误区。  任何理论的总结都是晚于实践而产生的。和声写作需要遵循的和声规则就是在前人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中总结、归纳和提炼出来的,它于音乐作品,是对作曲家创作手法的规律性总结,代表了最一

4、般、最经典、最普遍的审美趣味。若要理解规则,用好规则,必须将其还原到原本的音乐作品中,通过听觉感受来理解其内涵。  所以,脱离音乐作品、脱离听觉感受来学习和声,是不可能学习到和声的真正内涵的,也就不可能使学生对和声、对音乐的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    二、基于和声分析的重要意义    和声分析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大量的分析作品,使学生从感性上感受并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和声现象,培养良好的和声感觉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进而从理性上理解这些和声现象的内在逻辑原理,以及和声发展的历史脉络与规律,从而构成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涵

5、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于音乐创、音乐教育者,还是从事音乐表演的人士,都对他们深刻理解与正确诠释音乐作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音乐中的和声元素与作品结构、音乐性格息息相关,更对作品风格起着决定性作用。若要从理论层面理解音乐,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是唯一道路,而和声分析则是音乐分析的必要基础。“和声是构成多声部西方音乐的最重要的要素,要了解西方多声部音乐,必须首先掌握和声分析的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引自王晡《和声分析——值得重视的学科建设》)    三、基于培养目标的需要及和声分析的实用价值    和声学习为创作、为研究还是

6、为表演,是有不同目标的。一般来说,非作曲专业学生学习和声的目的不是为了音乐创作,而是为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而做准备。他们对于学习和声,有着更为广泛的实践应用方面的需求。  声乐、器乐、合唱等表演类技能课,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而和声分析课可指导学生对作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深入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准确地诠释作品。  在以和声写作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和声写作因难度较高,占用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对很多音乐作品常常涉及的和声知识,如织体、音型、外音、交替、变音转调等内容却无法涵盖,妨碍了学生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7、,也加剧了和声课的后续课程——曲式课的教学难度。以和声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节约了和声写作占用的大量时间,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宽,向学生展现相对完整、更加宽广的和声知识体系,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也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逻辑体系,而对知识进行全面的整合重组,建立新的科学的分析教学体系。有两本教材较为完善地体现了这一点。一本是杨通八教授所著的《和声分析教程》,一本是赵德义、钱仁平、丁冰等编著的《新概念共同课和声学教程》。这两本教材及教学体系,均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多次修改完成,

8、在教学中均取得不错的效果。综合两本教程,均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和声分析教学的新体系:    四、在教学初期即介绍和声织体、和声节奏及和弦外音,培养学生对和声材料的识别能力    《和声分析教程》前四章主要介绍基本的和声材料——和弦、织体与节奏、和弦外音;《新概念》一书虽没有单独开设专门的章节讲述这一内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