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应该捡回的教学方式

吟诵,应该捡回的教学方式

ID:22132113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吟诵,应该捡回的教学方式_第1页
吟诵,应该捡回的教学方式_第2页
吟诵,应该捡回的教学方式_第3页
吟诵,应该捡回的教学方式_第4页
吟诵,应该捡回的教学方式_第5页
资源描述:

《吟诵,应该捡回的教学方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吟诵,应该捡回的教学方式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举办的吟诵培训班。在此期间,我受益匪浅。也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从先秦开始,诗词文赋都是吟诵的:创作时吟诵,欣赏时吟诵,学习时吟诵。吟诵是汉语文的传统的唯一诵读方式。此刻,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什么形式创作的,就应该用什么形式来欣赏和学习。于是,我决定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引进吟诵。  开学初,我接到了工作室培训的通知,并且将在10月19日上一节古诗课。如何上这节古诗课,我毫不犹豫的就想到了把吟诵引进课堂。那天,我上了盛唐著名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上课的侧重点是带领学

2、生走进古诗词的韵律中,从平仄说起,让学生感悟古诗文的魅力。下面,是我对这首诗教学的反思,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思考。  一、文本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王维,写本诗,也是客居他乡,客中送客,他最能理解元二此时的心情。苏轼说王维是“诗中有画”。本诗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前两句讲在渭城,有“朝雨、客舍、杨柳”,朝雨画出凄清之景,新柳勾起离别之情,只写景物,而别情已有丰富的暗示。后两句讲元二和王维在喝酒。元二使命在身,与王维分手在即;王维虽然远送,但势难再留,这时,也没有其它的

3、办法,只能劝元二再饮一杯,再待一会而已。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就是这样一幅画面,表达了人间的真情。  此文本的解读,是上好本节课的前提。  二、平仄读诗  当学生能够把诗的每个字音都读正确的时候,老师开始教学生平仄读诗。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唐朝时候读诗写诗都愿意遵循一种规律,就是平仄的规律。今天老师就教你们用平仄的方法读诗。初次接触平仄,今天老师只告诉你们平仄的读法。平声要读得长一些,仄声要读得短一些。请看大屏幕。(老师出示本首诗的平仄标示)。    师:老师用横线表示平声,竖

4、线表示仄声。每句诗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不管是平声还是仄声,都按平常的读法。你们想听老师先读吗?  生:想。  师用平仄的规律读这首诗。学生听得兴趣盎然。  师:我们先读第一个词“渭城”。看老师的手势读。  生看着老师的手势,把“城”拖得很长很长。  师:对了,就是这样读。  接下来老师教读“朝雨”“浥”“轻尘”。然后让学生读整句诗。之后,又自己试着读后三句诗。  学生自己读诗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兴趣,而且会动手,会摇头,真的回到了私塾读书时候的情境。  【反思】学生不断的读诗,如果没有任何新意,就会觉得厌倦。老师用节奏和平仄规律引导

5、学生读诗,目的有两个:一是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二是帮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慢慢的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景、表达的情。在用平仄规律读诗的过程中,我由易到难,学生虽然没接触过平仄规律,但并不觉得困难,相反,却饶有兴趣。是成功的。  三、举象造境  1、举象,列举诗中所描写的景与事。  (1)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重点理解“使”。  (2)简介王维。知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3)体会诗文含义。  【反思】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在读通读顺诗歌这个过程中,头脑中

6、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象”,如柳、客舍、雨等,但这些“象”是粗浅的、零散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学习,讨论,然后列举诗中的景象与事件,再把这些连成一幅简单的画面,不失为理解诗的好办法。  2、造境,把自己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1)师诵“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反复多次的诵,学生闭上眼睛听和想。  (2)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看到  渭城的柳色——  渭城的客舍——  深深的吸一口气,你闻到  渭城的空气——  师:可是王维并没有对元二说什么,而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你从酒里品出了什

7、么?  【反思】我在学生举象的基础上,借助课件的展示,语言描述,进一步将诗句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让孩子们深深的体会到了渭城的一切是那么美好,而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却要出使到安西。此时配以恰当的音乐,旅途艰险的图片,加上深情的描述,让孩子们深深的感受到王维对朋友的那份牵挂。这一设计,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手段。  四、吟诗唱诗  在上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进入“境”了,并伴随着一种“情”,这种“情”,是一种情感状态,来就来了,像台风,像大潮。于是我结合平仄规律诵读诗歌,学生也跟随,反复几次,让离别情绪充分的流露。此时,我

8、配上音乐《阳关三叠》,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这是课堂很精彩的地方,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那时,同学们真的不自觉的动起来了,真有《诗大序》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