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

ID:22138338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7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_第1页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_第2页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_第3页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_第4页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村寨生活生产发展问题探讨:D422文献标识:A:1009-4202(2011)03-011-02  摘要云南石林申遗成功后,加大了遗产资源保护,促进了遗产旅游,但是村寨居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凸显了遗产地资源保护与村寨发展矛盾。为了协调世界遗产地保护与维护原住居民利益,本文深入遗产地33个村委会对村寨居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经过分析,提出了“以旅哺农”的具体扶持对策,增加遗产地村寨居民收益空间,以便协调人地系统矛盾关系,构建遗产地和谐社会。  关键词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村寨生活生产

2、以旅哺农    云南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不仅仅是一处单一的、静态的、极具观赏性的喀斯特岩溶景观遗产地,同时,它涵盖了保护区内及周边村寨的居民,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遗产保护区。存在于这些村寨内并依托于这些村寨而实现发展的石林遗产地,不仅要加强其在区域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管理,更要促进其在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中积极效应的发挥[1]。“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保护要求,“保护区内不得开山、采石、采矿、挖沙取土、放牧、开荒等破坏植被和地形地貌的活动”是《风景名胜区条例》和《石林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的明确规定。遗产资源受到

3、特别保护后,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一定限制,利益受到侵害[2]。然而,云南石林申遗成功后也促进了遗产旅游,如何充分利用遗产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态势,实施“以旅游业反哺农业”,助推遗产村寨新农村建设,增加遗产地村寨居民收益空间,协调人地系统矛盾关系,为石林遗产资源谋求可持续管理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3-5]。  一、研究地点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点  云南省是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面积较大的省,面积达8470k㎡,石林是云南喀斯特生态环境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石林世界自然遗产地位于东经103°11ˊ至103°29ˊ,

4、北纬24°40ˊ至24°56ˊ,距昆明市区78公里,面积350k㎡,特级保护区44.96k㎡,一级区62.10k㎡,二级区107.21k㎡,三级区135.73k㎡。特级和一级保护区为遗产核心区,二、三级为缓冲区[6]。有33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36个在保护区内,39个在保护区外,但涉及其一小部分土地,35个是汉族村寨,40个是彝、汉混居的村寨。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惠农政策的增加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遗产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彝族群众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大部分还在贫困线上挣扎,并且核心区的贫

5、困人口比缓冲区多。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调查了石林遗产地内人口、基础设施和经济指标,分析了遗产地村寨居民生活生产状况,涉及的数据于石林彝族自治县扶持办和实地村组调查。  二、结果分析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当地居民往往只能从脆弱的石林保护区自然环境中获取产生活资料,来维持石林保护区村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低的生活。然而石林遗产地生态保护和建设,极大地限制了村寨居民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人口状况  遗产保护区内人口的变化与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发展密切相关,彼此影响。在近几年的石林遗产转型时期,人口的变化反映了石林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

6、的进程。探索和总结保护区人口变化规律和基本特征,有助于遗产保护。遗产地总人口数有61949人,16672户(表1),贫困户及低收入人口及户数为(年人均纯收入866-1205元)8374人,2918户;社会赡养的60岁以上老人4278人;残疾人981人。这些社会保障问题是目前保护区内居民难以克服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遗产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有效保护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础设施现状  石林喀斯特多石少土少水的地貌特性形成了严酷的喀斯特生境,超过90%的面积是山地[7],水留不住,路难修,这是制约村寨发展的两大‘瓶颈。由

7、于遗产地村寨产业单一,经济少,除靠各级政府投入外,群众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只能在传统的低水平下生活生产。遗产地村寨有113个村小组,道路未硬化就有60个,已硬化的路面窄,路况差,晴通雨阻现象突出。人畜饮水设施少,只有63个架通供水主管道23公里,但由于管理不善,已不能通水,加之喀斯特地理环境特殊,水源点少,群众饮水较为困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沟塘坝渠毁坏严重,农田灌溉用水无法保障。自2007年申遗成功以来,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和推动下,现已修建的全遗产地沼气池共有4824户,占总户数的25.67%。这是新能源,修

8、建沼气是保护遗产资源的最佳举措,但是,由于群众生态意识差、农户户内修筑地点受限,开展工作难度较大。核心区1732个,仅占总户数的31.07%,缓冲区3092个,仅占总户数的29.11%。  (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