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ID:22141656

大小:5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7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_第1页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_第2页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_第3页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_第4页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到了新的高度,并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然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向往法治,却缺乏真正的法治观念。遇事找关系的多,找法律的少;找领导的多,找律师的少。熟人间打官司被看作“撕破脸”,“一把手”当了行政诉讼的被告,就感觉丢了威信……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如何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把法律铭刻在每位公民的内心深处,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重视法治精神有遵纪守法,也有胡作非为;有法治文化,也有戾气弥漫。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法治意识觉醒,法治理念有较大提高,依法维权愿望迫切,但是对法治的全民敬畏尚未形成。“法治

2、”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特别是宪法这一国家大法治理国家、治理政党、治理社会的原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体系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其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因此,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规的颁布实施,必须使“法治”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深深扎根。法治的重要性,古已有之。《管子·霸言篇》:“我国亦法令如牛毛矣,然曾无所谓法治精神者以贯注之,是以有法等于无法也。”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我国的法治已达到了新高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国家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

3、我国的政治发展目标;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理念载入宪法;2002年,十六大报告把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2007年,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2012年十八大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刚刚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教育、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都牵扯广泛的利益。如何推进改革,就要从制度上挖掘“红利”。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兼具调节利益格局的功能,法治就是改革的制度选

4、择。法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一体遵行。如何制定治国理政的良法?又如何使这种良法得以有效实施?唯有让法治成为民众的习惯,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形成一种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但要让法治成为国人共识、建立起全民法治信仰,还有很长的路。这是历史与现实问题的交织、碰撞的结果,譬如一些地方司法公信力匮乏;又如“权、钱、名”带头违法,对法治精神构成极大破坏;又如传统“人情社会”对“法治社会”的挤压,很多人信仰人际关系而非法律。“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厉行法治,光有良法不行,还需要所有社会成员都成为自觉守法的执行主体。全体社会成员对法治的信仰,是转型期社会化解诸多风险的安全保障。

5、增强法治观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关注了依法治国,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如果将全会所确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落地生根,必须全力唤回共产党人和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破除“隐性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换言之,必须强调社会治理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然而,在社会上,一些人遵从的不是法律形式的“显性规则”,而是权力形式的“隐性规则”,或者说是“潜规则”,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大搞“人治”大于

6、“法治”,使得公众的法治意识无法表达、无从彰显。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禁以权代法,以钱代罚;保障执法,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强化监督。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权利义务”。党纪国法赋予了每位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权利和义务是彼此依赖、互相统一的,这也是保障依法治国能够顺利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个体的尊重和关爱。但是,一些人,包括少数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地看待和对待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总习惯于维护个

7、人的利益和权利,而忽视应该尽到的义务、必须履行的职责,甚至有的还与党纪国法背道而驰,公然践踏法律,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故此,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在完善法律体系上下功夫,更要在如何促使每一位公民特别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履责意识,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避免“程序空转”。法治意识,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要有程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