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的渊源与发展初探

中国皮影的渊源与发展初探

ID:22149560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7

中国皮影的渊源与发展初探_第1页
中国皮影的渊源与发展初探_第2页
中国皮影的渊源与发展初探_第3页
中国皮影的渊源与发展初探_第4页
中国皮影的渊源与发展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皮影的渊源与发展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皮影的渊源与发展初探:本文论述了皮影的起源及它成熟之后的发展,对关于起源的三种观点分别进行了列举。  关键词:皮影;起源;发展  :J528.3:A:1005-5312(2011)29-0163-02    中国皮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它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和唱白为一体,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在民间有很多传说,在史学界历来有三种观点:  一、汉代起源说  在《史记》、《汉书·李夫人传》、《汗戚外传》、《汉武内传》、《搜神记》等书中都记载了汉武帝思念宠妃李夫

2、人,请方士以幻术招魂的故事:汉武帝对逝去的宠妃李夫人非常思念,为解皇帝相思之苦,方士齐人少翁用纸剪人形,“夜张灯烛,设帐帏,陈酒肉,而令上居她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汉武帝看后,激动不已,连连说:“是邪?非邪?偏何姗姗其来迟!”这经常被当做影戏起源的例证。  其实利用光照投影早在汉文帝时期就有了。传说宫中聪慧的宫娥用梧桐树的叶子裁剪出各种造型,靠光亮照射投影到窗纱上,为太子取乐,至今在陕西关中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汗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  这些都是古人对影子的认

3、识和运用,虽然影子是作为影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此就说影戏起源于汉代,似乎仍显证据不足,有些牵强附会。但可以说中国皮影这棵大树在汉代时已冒出了一个稚嫩的小芽。  二、唐代起源说  唐代时,统治者积极倡导佛教,频繁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到处讲经说法,于是盛行一种类似说唱艺术的“俗讲”,即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体裁,散文的经文部分宣讲,韵文的故事用演唱的形式进行,有说有唱,非常吸引听众。随着俗讲越来越故事化,逐渐发展出了许多宗教与世俗题材的长篇“变文”,以后出现的文学形式如:唱赚、鼓子词和影词等,都源出变文。  为了增强“俗讲”效果,僧人们又增设了

4、图画和纸人,图像故事与经文相结合,在俗讲时用以辅助宣讲。五代以后,僧人在为亡魂超度做场时,经常把死人画成图像或剪成纸人,挂于帏帐上,照图讲说,挥纸人唱歌。这种形式,与后来的中国皮影的表现形式已非常接近了。  中国皮影的起源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它还存有很多佛教痕迹,如:影戏班中供奉佛像;对皮影艺人不称演员称“师傅”;对影戏剧本不叫剧本称“影卷”、“影经”;唱影时不称演戏叫“宣卷”;唱的“影卷”内容也多是宣扬“善恶因果”,与佛家教义相通。鉴于此,孙楷第在他所著的《傀儡戏考原》中说:“溯其源,则在唐五代时已有联兆

5、,设无唐五代俗讲僧之与讲宴设图像者,则宋之影戏或既无由发生。”而中国皮影界中,也流传着一首很形象的诗,说:“影戏本是圣佛留,未从开演灯打头,一口叙述千古事,劝善贬恶说春秋。”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皮影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俗讲”和僧人宣教,有着很明显的内在联系。但奇怪的是已见的文献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唐代影戏的记载,到了宋代却又出现了许多关于影戏的著录,影戏呈现的是一派成熟兴盛的景象。对此,顾颉刚先生对影戏源于唐的观点评价为“此说虽无史籍根据而仅为一种思想之假定,但颇为有理。”孙楷第说“余意影戏殆仁宗时始盛。若溯其源,则唐、五代时,似乎已类似

6、影戏之事耳”。不能否认,影戏在唐代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它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皮影之树此时已有了小小的枝干。  三、宋代起源说  影戏在宋代已非常盛行了,如果说皮影起源于宋代,那么它至少在宋初就已形成了,因为宋初之后的几十年间它就达到了中国皮影发展中的第一个高峰。当时的东京汴梁有许多皮影戏的演出活动。在宋代的文献上也有许多关于“影戏”的详细记载。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崇宁、大观以来影戏艺人的姓名。当时的娱乐场所里有专门的影戏演出场地。到时令季节,城里设“乐棚”,“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诸棚看人,日日如是”的演出情

7、况。可见,在京都影戏演出不少,同时看影为影戏痴迷的人也很多。姜白石就有一首描绘当时演出的诗:“灯已阑珊月色寒,吾儿往往深夜还,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头弄影看。”已是深夜还不回家,又去街头看影,可见其痴迷程度。宋·诺迈《夷坚三志》中还有一段记载:有一位惠明和尚,既颠又聪。有人取乐和尚,指着一位“影艺人”问和尚,“他是干什么的?”和尚没加思索,挥笔写诗作答:“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一下就猜对了。由此可见宋都皮影戏的普及程度。  随着皮影戏演出市场的繁荣,皮影道具的雕刻也日趋精良。《梦梁录》卷二十载,

8、“更有弄影戏者,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妆饰”。宋代《百宝总珍》中也记载:“大小影人分数等,水晶羊皮五彩雕。”这时的影人材料已经由纸发展到用羊皮雕刻而且着有色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