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

浅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

ID:22212325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7

浅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浅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浅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浅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浅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最终形成,源于民俗历史的不断演变。由于时间接近,上巳、寒食、清明已经逐渐混淆与融合。本文分别介绍了上巳节和寒食节两个节日对清明节的影响,认为如今清明风俗的形成,是对上巳和寒食的风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上巳;寒食;清明;民俗  清明是我国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据《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似乎一直与祭祀、扫墓、踏青、游春等风俗相关,那么,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如何演化成以今天的清明节呢?

2、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有两个节日前后相继,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上巳节和寒食节。清明节风俗的形成过程,就是对上巳与寒食节日风俗有条件的继承与剥离的过程。  在古代中国,人们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互搭配,用组合天干地支的方式纪时。“巳”是十二地支当中的一位,“上巳”就是农历三月里的第一个巳日。上巳节,是中国非常古老而且重要的的节日,出现于周初,春秋时期已非常流行。《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上巳节的节日活动——沐浴,是极为正式和重要的祭祀仪式。沐浴的目的,是除了清除身体上的污垢,还

3、有洗濯驱除体内的邪气,以消除灾祸。这就是加入“香薰草药”沐浴的原因。《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段,写的就是上巳到水边祓除的情形。可见,上巳节水边沐浴不仅仅是一种严肃的仪式,还包含了游乐的因素。而且,水边游乐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到了魏朝,上巳节基本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并增加了曲水流觞、郊外游春成为的活动。到了唐代,上巳节已成为全国三大节日之一。据吴自牧《梦梁录》载,皇帝在这天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共行祓禊之礼。只不过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这个传统仪式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了。宋代以后,上巳节逐渐衰

4、落,许多风俗活动因人民兴趣缺失随之消失,而节日风俗中有关祭祀和游乐的部分,则为寒食节所继承。  迄今为止,有关寒食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刘向的《别录》:“寒食蹴鞠,黄帝所造,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案鞠与球同,古人蹋蹴以为戏。”刘向历经西汉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活动于西汉中后期,因此,寒食节出现的具体时间虽不可确考,但最迟在西汉时期已有寒食节了。据《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所以,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又由于它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节前一二日,又称“百五节”。  关于寒食禁烟的起源,有一种特别流

5、行的说法,即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割股啖君、抱柳而死的介子推。寒食节源自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到了战国,已经深入人心;汉代以后,介子推的故事更开始进入诗文,并与寒食节联系起来。如唐代诗人卢象做过一首名为《寒食》的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灭,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诗人以《寒食》为题,而内容为叹惜介子推的遭遇,“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是更明确指出了寒食与介子推之间的渊源关系。  而事实上,寒食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关于用火的禁令,与介子推毫无关系。火是生活必需品,又

6、容易引发灾难,因此,统治者对于用火这件事,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寒食也由此产生。将寒食的起源推演至介子推的事迹,只是人们善意的附会和美好的想象罢了。不过,这也间接证明了寒食节冷食与禁火习俗的长期流传。而且,汉代以后,又渐渐形成了寒食节扫墓的习俗。这大约就是对上巳节祭祀仪式的兼并。在上巳节人们要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那么,所谓的兼并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与寒食节的时间有很大关系。  寒食的习俗形成之初,禁火的时间长达一月,并且在民间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到了三国,曹操颁布过一条《明罚令》,对寒食的时间进行了约定。自此之后,寒食的风俗仍然顽强存在,只不过时间已

7、由冬季改为春季。“冬至后一百有五日”,正是农历三月中旬,此时的寒食节与三月上旬的上巳节,相距不远。  在寒食节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的情况下,寒食节祭祖扫墓也就顺理成章了。到了唐代,鉴于这种风气的盛行,朝廷干脆以政命令的形式将此习俗确定下来。至此,寒食节扫墓的风俗获得官方肯定,完全确定下来,沿袭不衰。随着扫墓的风俗流行开来的,还有相当多的其他习俗,譬如插柳。柳树生命力强,容易成活,因此古人多在长亭边种植柳树。送别亲友时,往往折柳相赠,取“柳”音同“留”,以示挽留之意。此外,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观音就是以柳枝沾水普度众生的,于是,柳有了辟邪的功用。

8、正如北魏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里说的那样:“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寒食节风行的同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