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戏曲发展之我见

小剧场戏曲发展之我见

ID:22240636

大小:40.01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8

小剧场戏曲发展之我见_第1页
小剧场戏曲发展之我见_第2页
小剧场戏曲发展之我见_第3页
小剧场戏曲发展之我见_第4页
小剧场戏曲发展之我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剧场戏曲发展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最先锋”与“最传统”的融合——小剧场戏曲发展之我见作者姓名摘要:从现代意义上讲,中国小剧场戏曲与80年代以来的小品热潮密切相关。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30年,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戏曲界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从最传统向最先锋迈进的戏曲创作实践。[1]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对小剧场戏曲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小剧场戏曲的发展历程、历史渊源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回顾;其次根据戏曲的传统特点,探讨了小剧场戏曲发展的方向和意义;最后通过对小剧场戏曲的实践案例,研究小剧场戏曲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影响。[2]本文试图对“小剧场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作一

2、个较为完整的描述,从而更好地把握小剧场戏曲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并对其可能的情况进行解释,使人们对小剧场戏曲的思考更深入。希望戏曲能促进小剧场戏曲剧的发展和戏曲的繁荣。[3]关键词:小剧场戏曲最先锋最传统小剧场戏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出现,但一直到近几年才渐渐热起来。在戏曲兴盛时期,小剧场戏曲的确很容易被大戏所淹没,但在娱乐多元化的当下,小剧场戏曲的优势却渐渐为人们所关注。[1]何中兴;50年后的戏曲[J];东方艺术;2001年02期[2]李祥林;“戏曲化”与文化自省[J];当代戏剧;2005年03期[3]余大洪;;失迷了的戏曲

3、创作[J];东方艺术;2011年S1期本文从如何打破戏曲“最先锋”与“最传统”的界限入手,试图探索小剧场戏曲的成果与传统戏曲艺术真正融合成为有机整体的课题。笔者引玉之砖,愿求一得之见。[4]从“最传统”走向“最先锋”小剧场最早在欧洲出现,旨在反商业化。“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小剧场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来到中国,没有反商业性元素,因为当时无商可反。而是继承了欧洲小剧场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实验性、先锋性。当然,作为小剧场之一的小剧场戏曲也是更多地在艺术和思想层面寻求突破。1.2000年及2000年之前,出现小剧场戏

4、曲。那时候小剧场戏曲大致的特点趋势是:将情节、人物、表演融入一些现代元素的语言、观念、现象和表现方式。舞台的呈现方式传承了传统戏剧的演绎特点,尝试着使“唱念做打”在小剧场中发挥其更多的可能性。[5]小剧场戏曲的出现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品热潮息息相关,从本世纪元年开始,北京京剧院的《马前泼水》《浮生六记》《阎惜娇》《昭王渡》等小剧场京剧系列,直接推动了小剧场戏曲的发展。后来的《惜·娇》与《碾玉观音》,都是该院小剧场戏曲运动的系列推进。[6]北方昆曲剧院先后推出的《偶人记》和《陶然情》等小剧场昆曲,也逐步形成系列。与此相反的是

5、,当时包括话剧和戏曲在内的整个大剧场戏剧都不景气,这种困境其实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戏院看戏的观众都是中老年人,是不太有消费习惯的。当时[4]王安葵;;思想解放促进戏曲创作繁荣[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5]王评章;;永远的戏剧性[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6]刘景亮;;把非遗保护的理念和成果融入戏曲生产[A];中国演员(2009年第5期总第11期)[C];2009年莆仙戏在上海很有影响力,后来基本悄没声息。戏曲可以有尽量深刻的思想,但是表达不能过于深刻,否则就失去了大众艺术的

6、特长。戏曲技艺可以追求繁杂,但是表现不能繁杂,否则成不了文学艺术。大剧场戏曲就是过于片面追求思想和艺术,忽视了市场。而小剧场戏曲的出现,就为这种全国戏曲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2000年,第一部具有当代意义的被称作小剧场戏曲滥觞的京剧《马前泼水》,一经问世便成为现象级之作。从此,诸多知名导演、编剧、演员以及新生代戏曲人,都在积极进行小剧场戏曲创作,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绩。他们后来创作的《阎惜娇》、《玉簪记》、《浮生六记》,以及后来引发热议的《惜·娇》,新创小剧场京剧的成功率似乎远超大剧场。[7]2.2000年之后,小剧场戏曲大

7、致的特点趋势是:力图在舞台上给观众一些惊喜、一些意料之外的感官体验,小剧场戏曲作品中既有扎实的传统流派表演,又配以全新的舞台理念。[8]上海昆剧团改编自鲁迅同名小说的小剧场昆剧《伤逝》,赢得了高校师生和都市白领们的喜爱。也常被观众认为是上海小剧场昆曲的开山之作。2003年,该剧由复旦中文系大三学生张静执笔,上海昆剧团年轻靓丽的小生黎安、闺门旦沈昳丽等主演。昆曲《伤逝》充分抓住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将传统昆剧的特性不着痕迹地化入近代戏的表演中。2003年,《伤逝》在京沪等各大名校轮番上演,所至之处即掀起热潮,为昆曲博得一批青年学生

8、观众。2005年,[7]智联忠;;培养年轻观众:戏曲发展的重大课题——福建京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A];中国演员:2014年第4期(总第40期)[C];2014年[8]何玉人;;在社会转型中实现新发展——论改革开放30年京剧剧目创作[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