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

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

ID:22321017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8

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_第1页
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_第2页
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_第3页
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_第4页
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  读《明代官员谥号研究》有感    本书是田冰老师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是明代官员谥号。运用了统计分析方法,用表格形式列出有明一代得谥官员的姓名﹑出身﹑最高官职及官品﹑卒年﹑谥年等,梳理出明代官员给谥因素﹑给谥类型,在此基础上以不同时段的官员谥号为考察对象,结合附表,采用一般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不同时段得谥官员所具有的的时代特征及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以期对推进明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有所裨益。    本书主要通过对明代官员谥号的研究,探讨官员谥号与明代国家政治的关系,总结明代官

2、员谥号在不同时段的运作规律。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导言部分,就研究问题所涉及的概念﹑范围进行界定,导出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章通过对明代以前历朝历代官员谥号赐予概况及特点的探讨,梳理出明代以前官员谥号的发展脉络,以探寻其对明代官员谥号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对明代影响官员谥号的因素的分析,从横向比较中认识明代官员谥号复杂多变的特点,探寻影响明代官员得谥的诸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说明明代皇权政治的随意性;第三章通过对明代官员给谥类型的分析,探讨明代官员给谥类型的多样性在强化国家政治中所起的作用;第四章通过对明代不同时

3、段官员谥号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明代官员谥号在不同时段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特点,阐释明代官员谥号与国家政治的动态关系。结语部分,主要围绕明代官员谥号传承的儒家名节观﹑对前代官员谥号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在国家政治运作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和申论。    未读此书之前,我对谥号的概念也非常模糊。隐隐约约知道它是古代帝王子孙为避先人讳,在先人死后取的名字。至于庙号﹑年号﹑谥号,傻傻分不清楚。比较熟悉的谥号也就“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猜猜他是谁?简称“唐明皇”。对了,他就是唐高宗(庙号)李隆基。因为此书引用的书也

4、比较的庞杂,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容,我也翻看了一些它所引用的文章﹑(..)用到的史料,了解了一些关于谥号的基本概念及常识。但是我发现,知道的越多,反而疑问越多,我还在解疑中,以下是目前了解到的一些知识以及一些疑问。    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往往采用年号。如汉惠帝是谥号,宋太祖是庙号,乾隆则是年号。    说到谥号,便离不开谥法。谥法,古称“易名之典”,是为地位尊崇或生平贡献值得社会提倡的死者定尊称的一种制度。(潘洪刚《论清代谥法》)谥号是根据谥法而来的。谥号强调的是人死后之称谓,相对于生前

5、之名而言;谥法强调谥号的评定细则,即谥号之依据。(田冰《明代官员谥号研究》)    谥号的起源。研究谥号,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几乎所以文章都提到了。林德春的《中国古代谥号与谥法评述》﹑刘仕平《谥法的起源﹑种类与研究谥法的意义》等有详细地考证,如今公认的观点是:谥号起源于周公说不可信,但肯定源于西周。关于谥号起源与演变的过程,我觉得林德春先生的一句话概括得既准确又形象:(谥号)源于周,废于秦(还记得秦始皇说的那句“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行于汉,盛于唐

6、宋,严于明清,复废于民国。    得谥对象:帝王﹑后妃﹑宗亲﹑皇子公主﹑百官﹑列女﹑藩国主,几乎每朝都有。各朝也有特谥对象,唐朝尊奉道教,追谥李聃为“太上元元皇帝”,宋朝给佛教徒谥号,元明两朝皇帝乳母得谥。据本人所查史料,明代公主得谥的只有两位,宋代几乎成年公主皆有谥号。    得谥方式:官谥和私谥。以上的谥号皆由官方给予,是为官谥。而自东汉起,一些文人士大夫死后,其门人、亲友故旧为表示对死者的崇敬、怀念,也予赐号,是为“私溢”。如东汉陈基身后,被溢为“靖节征士”    初谥﹑加谥﹑追谥﹑改谥﹑夺谥等情形。简

7、单点说,初谥就是第一次赐予谥号,加谥就是在原有谥号基础之上加字帝王之谥一般会加到很多字。但最典型的是孔子之谥和关公之谥。关羽死后,蜀主赐说为“壮缪侯”,宋徽宗时加溢为“忠惠公”,元文宗又加谧为“显灵义勇武安济王”,明神宗复为其加说“协夭护国忠义大帝”,清朝诸帝也屡次为之加说,至清光绪五年(1879),关羽之溢已长达二十六字之多,即“忠义神武灵番右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翔赞宣德关圣大帝”。孔子卒时,鲁哀公亲诛孔子称“尼父”,汉文帝加谧孔子“褒成宣尼公”,唐玄宗谧孔子为“文宣王”,元成宗加溢孔子为“大成至圣宣王

8、”,民国时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关羽的由侯而公,由公至王,由王而帝,以及孔子的由尼父至公、至王直至至圣先师。)(林德春《中国古代谥号与谥法评述》)追谥就是人死后给予他谥号,“魏武帝”曹操就是曹丕追谥的。改谥是觉得用字不当,换一个字,如宋太祖之女鲁国大长公主,初谥“贤靖”,后改谥“贤肃”。夺谥是收回对某人的谥号,代表着一种惩罚手段。所以谥号在引导社会舆论和价值取向上作用很大。    谥号字数:从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