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互通立交桥梁设计

公路互通立交桥梁设计

ID:22394637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9

公路互通立交桥梁设计_第1页
公路互通立交桥梁设计_第2页
公路互通立交桥梁设计_第3页
公路互通立交桥梁设计_第4页
公路互通立交桥梁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路互通立交桥梁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公路互通立交桥梁设计:通过对七星岗互通立交桥梁设计的论述,总结了在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桥梁设计中的一些方法及设计计算,以供桥梁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互通立交,桥梁,连续刚构,悬臂浇筑      1设计概况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两条道路在不同平面上相互交叉,并用匝道连接起来的人工构造物。设置互通立交的目的是:1、保证交通安全。2、提高行车速度,减少时间延误。3、大大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4、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5、具有较强的设施功能。互通立交主要分为主体部分和附属部分。主体部分:包括跨线构造物、主线、匝道。  随着我国城市道路和高等级公路的不

2、断建设和发展,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建设方兴未艾。在城市和高等级公路上已经修建了大量的立交。有些立交无论规模、造型还是设计和施工水平、绿化美化等方面都堪称惊世之作,而且集中体现了我国互通式立交设计的特色和创新。  七星岗互通立交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为满足广明高速公路与南沙港快速路之间交通流的快速转换,采用混合型立交方案。本项目主线设计速度为100km/h,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整体式路基宽34.5m,南沙港快速路现状为双向八车道,路基宽40.5m,设计速度为80km/h,中间设置8m宽的中央分隔带。七星岗互通立交平面布置见图1。        

3、图1七星岗互通立交平面图    2桥梁设计  七星岗互通立交共有JN、NM、MH、SJ、JH、MN、MS七条匝道桥,共长3045.8m。七星岗互通立交内桥梁设置见下表。  七星岗互通立交桥梁设置一览表  序号中心桩号桥名桥宽(m)孔数及孔径  (孔-m)桥长  (m)  1JNK0740.166JN匝道桥10.525353*252*3022.43*254*3022.1253027.5m523  2NMK0610.238NM匝道桥10.53*252*3025m166  3SJK0379.639SJ匝道桥10.530353025302525353

4、525m301  4JHK0375.131JH匝道桥8.516*25m403  5MNK0229.953MN匝道桥8.525.430253*30253020.9m246.3  6MSK0198.08MS匝道桥8.57x2520.5m198.5  7MHK0285.85MH匝道桥10.54*253026.82*2524.725.93*3024.3203*2524.232.929.445754523.835*2522.52*25m945.5    匝道桥除MH匝道桥有一联为457545m外,其他跨径基本为20至35m之间。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砼连续

5、箱梁,为桥梁景观考虑,除457545m联外梁高均为1.65m。悬臂长度为2.35m,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A类构件设计。桥面横坡通过墩高及梁底调平块形成,箱梁顶、底板始终保持平行。457545m联采用变梁高截面连续箱梁,根部梁高为4.2m,跨中梁高为2.0m。除457545m外,其他跨径均为常规结构,本文只对457545m连续刚构的主要结构计算作简述。  3457545m连续刚构结构计算  本联(457545)m位于R=290m的圆曲线及缓和曲线上,边中跨比为0.6。上部结构采用单箱单室变截面连续箱梁。箱梁底板宽为5.8m,顶板宽为10.5m,外

6、侧悬臂2.35m,主梁梁高为4.2m~2m,采用挂篮悬浇浇筑法施工,主要材料采用C50砼。中支承断面梁高4.2m(高跨比为1/17.86,跨中及边跨支架现浇梁段梁高2m(高跨比为1/37.5),梁高按2次抛物线变化规律从根部4.2m变至跨中2。箱梁顶底板按线路横坡平行设置,腹板竖直设置。箱梁底板厚度亦按2次抛物线变化规律从根部40cm变至跨中25cm。全梁腹板厚度采用60cm、50cm两种,中间设过渡梁段。内外侧悬臂端部厚度15cm,内外侧悬臂根部厚度均为60cm,箱内顶板厚25cm。  根据结构计算模型、几何特性、边界条件等须与实际结构相一

7、致,结构计算模型必须能反映结构分阶段形成的特点,正确反映各重要工况下的结构特性及荷载状况的原则,利用MIDASCivil2010商用软件建立全桥空间模型,模型按桥梁实际平曲线及实际桥墩高度模拟,忽略纵横坡,采用m法模拟土弹簧,桩土合算,墩底与桩顶设置刚性连接。将本联连续刚构桥划分为53个主梁单元,14个桥墩单元,120个桩基础单元,按施工的先后顺序,分为13个施工阶段及1个运营阶段。结构计算模型见图2。    图2结构计算模型    计算结果  3.1、持久状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a、截面上缘正应力包络图    b、截面下缘正应力包络

8、图  作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正应力包络图      作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主拉应力包络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主梁截面上下缘除边支座处局部出现拉应力外,其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